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septicemia)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1.自身因素
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血中补体少,白细胞在应激状态下杀菌力下降、T细胞对特异抗原反应差,细菌一旦侵入易致全身感染。
2.病原菌
随地区不同而不同,我国仍以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近年由于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提高和各种导管、气管插管技术的广泛应用,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肝菌)等条件致病菌败血症增多。
3.感染途径
新生儿败血症可以发生在产前、产时或产后。产前感染与孕妇有明显的感染有关,尤其是羊膜腔的感染更易引起发病;产时感染与胎儿通过产道时被细菌感染有关,如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产后感染往往与细菌从脐部、皮肤粘膜损伤处及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有关。近年来医源性感染有增多趋势。
【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表现。
产前、产时感染一般发生在出生后3天内,产后感染发生在出生后3天以后。早期表现为精神食欲不佳、哭声弱、体温异常等,转而发展为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和出现病理性黄疸、呼吸异常。少数严重者很快发展到循环衰竭、呼吸衰竭、DIC、中毒性肠麻痹、酸碱平衡紊乱和核黄疸。血培养、直接涂片找细菌、检测细菌抗原、外周血检测、急相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①及时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②处理局部病灶如脐炎、脓瘤疮等;③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常见护理诊断】
1.有体温改变的危险与感染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脐炎、脓疱疮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无力、摄入量不足有关。
【护理措施】
1.维持体温稳定
患儿体温易波动,除感染因素外,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当体温偏低或体温不升时,及时予保暖措施;当体温过高时,予物理降温及多喂水。
2.抗生素的应用
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用氨基糖式类药物,注意药物稀释浓度及对肾、听力的影响,按时检查尿液。
3.消除局部病灶
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4.保证营养
供给除经口喂养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内营养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加强巡视,严重者需专人护理,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给予对症护理,观察内容见临床表现。
6.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讲解与败血症有关的护理知识如接触患儿前洗手,保持皮
肤清洁卫生及脐部护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