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新生儿呼吸暂停病因分析
呼吸暂停在新生儿期常见,多发生于早产儿,是引起新生儿猝死的原因之一,可造成脑损害及其他后遗症。早期识别、及时处理极为重要,现报告62例,并对病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结果
1.1 一般资料 男44例,女18例。日龄1~2天25例,~10天20例,~20天10例,~28天7例。胎龄29~43周,<38周34例,≥38周28例。出生体重1.3~4.6kg,<2.5kg27例,≥2.5kg35例。分娩情况:顺产54例,剖宫产2例,吸引器助产1例,臀位产5例。产后窒息者17例。母体情况:流产史2例,子宫发育不良1例,妊高症1例,羊水过多、羊水污染2例。发病日龄2小时~28天,1天以内24例,~5天16例,~10天5例,~20天12例,~28天5例。
1.2 病因及诱发因素 原发性呼吸暂停12例,继发肺炎者15例,吸入性肺炎2例,异物吸入1例,窒息1例,围产窒息5例,百日咳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3例,颅内出血4例,破伤风8例,败血症2例,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钙)4例,肠畸形(肠旋转不良、巨结肠)2例,Ⅲ度营养不良1例。诱发因素:惊厥13例,咳嗽6例,痉咳发作2例,喂奶4例,放入温箱2例,体温过低6例,沐浴2例,共35例,其余未发现明显诱因。
1.3 诊断标准 按罗氏所订标准:呼吸暂停时间早产儿≥20秒,足月儿≥15秒,或呼吸停止≥15秒,伴心动过缓(<100次/分)及/或青紫、及/或苍白、及/或肌张力减退者可诊断本症。
1.4 临床表现 除基础疾病症状体征外,体温32~39.5℃,其中<35℃25例,~37.5℃33例,>37.5℃4例。呼吸3~100次/分,≤10次/分3例,~20次/分6例,~40次/分36例,~60次/分15例,~100次/分2例。心率60~180次/分,≤100次/分7例,~140次/分42例,~180次/分13例。呼吸暂停发作次数:1~3次/日18例,~8次/日22例,~10次/日22例。呼吸暂停发作病程1~21天,1天20例,2天10例,~5天21例,~21天11例。
1.5 治疗与转归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一般治疗均以10%葡萄糖,部分病例给“能量合剂”、复方氨基酸及血浆等静滴,全部病例均根据病情应用抗生素及其他综合措施。
本组治愈38例(63.0%),无效出院11例(17.7%),死亡12例(19.3%)。病程中并发硬肿症7例,呼吸心跳骤停2例,后者复苏后存活1例,死亡1例。死亡12例中早产儿(30~32周)6例。死于肺炎4例,破伤风4例,败血症1例,异物吸入1例,原发性呼吸暂停2例。2 讨 论
呼吸暂停(apnea)是在呼吸周期中出现短期的呼吸停顿,然后又可自动地或借助辅助呼吸器而恢复的现象。呼吸暂停是临床引起窒息的原因之一,与窒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临床工作中可以区别开来,因较常见,且可导致不良后果,现已被广泛重视。
新生儿呼吸暂停病因较复杂,早产儿多属原发性,本组12/62例,占19.3%。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发病机理需进一步研究阐明。足月儿多为继发性,本组共50例,占80.6%。均有基础疾病可查,本症(呼吸暂停)是各种疾病的一种严重临床症状,出现呼吸暂停预后较差,本组死亡病例83.3%属继发性。目前认为氨茶碱对呼吸暂停治疗有效,6小时内发作2次以上或24小时内发作3次以上应予治疗。急需提高对本症的警惕性,加强呼吸监护,采用心肺监护仪进行观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降低病死率,避免后遗症较为重要。(原载《临床儿科杂志》1994年附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