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下坏疽的防治时间:2007-11-19来源:北京.CN
新生儿皮下坏疽好发于身体受压部位,多见于臀骶部和背部,也可发生在枕部、颈部和会阴等部位。早期局部表现是皮肤片状红肿,温度增高,边界不清,触之较硬。病变在数小时内迅速向四周扩散,中央部位的皮肤逐渐变为暗红、紫褐色,触之变软,有漂浮感。晚期皮肤呈紫黑色,坏死组织溶解脱落,皮肤溃烂流出液化的皮下组织和脓液。
患儿发病时首先表现为哭闹、拒食、发热等症状,体温多数在38℃-39℃,高者达40℃,也有体温不升者。出现上述表现时,家长应该仔细检查婴儿全身皮肤,尤其是身体受压部位。如发现早期皮肤表现时,应马上到医院就诊。如未及时发现,患儿在数小时内可以发展成败血症,或感染中毒性休克,表现为嗜睡、体温不升、呻吟、呕吐、面色灰白、紫绀、腹胀、黄疸,甚至昏迷。皮肤改变也会继续进展,此时再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治疗主要是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和切开引流,切口要小而多,遍及整个病变区域,同时加强支持疗法,如输鲜血或血浆等。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一种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在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中要注意清洁卫生,经常给婴儿洗澡,换洗衣服和尿布。尽量减少新生儿卧位姿势,如仰卧位、侧卧位交替采用,以免长期压迫腰骶部皮肤,保证局部血流通畅。平时洗澡和更换尿布、衣服时,随时检查皮肤有无红肿或脓疱,并给予及时的处理。对烦躁不安及发热的婴儿,应该检查全身皮肤,如发现典型病变,应迅速就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转摘声明:转摘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