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猩红热

猩红热

2009-11-27 www.runsky.com A +

猩红热 2003-8-2314:23:21

猩红热为主要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的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皮。少数患者恢复期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关节的风湿病改变及急性肾小球肾炎。本病曾全世界各地流行,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见,儿童多好发。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抗菌和抗红疹毒素免疫力。由于猩红热有A、B、C3种不同的红疹毒素,故儿童可两次三次患猩红热。猩红热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被污染的书籍、玩具、生活用具、饮料及食物而传播,有时可经破损的皮肤或产道传播。因为该病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好,故治愈率高,病死率明显下降。因此,早诊断、正确治疗是关键。

临床表现: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莓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病1-2日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消失。

3.退疹后一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诊断依据:1.发热、咽痛、渗出性扁桃体炎,并出现猩红样皮疹,退疹一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2.有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史。

3.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达10-20×10的9次方/L,嗜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胞浆中可有中毒颗粒及空泡。出疹后,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达5-10%。

4.咽拭子或伤口处细菌培养出A组链球菌。

治疗原则:1.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2.一般治疗,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3.支持、对症治疗;4.并发症的治疗。

用药原则:1.早期诊断明确的病例,药物以青霉素为主,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其他辅助药物。

2.对出现中毒休克者,在给足青霉素的同时,依据中毒性休克的原则,积极地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予血管活性药物,输新鲜血,吸氧等。

3.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在原有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依据不同的并发症,给予对应的治疗(包括新特药物)。

4.对有风湿病的病人更应长期地应用长效青霉素。

辅助检查:1.早期病人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2.对有合并症的病人需与其他病鉴别者,检查框限包括“A”、“B”、“C”。

疗效评价:1.治愈:体温正常,咽部炎症及皮疹消失,病程已达7天以上,鼻咽部分泌物培养阴性。

2.好转:体温正常,症状体征好转,病程已达7天,但鼻咽部分泌物培养阳性。

3.未愈:体温未降至正常,咽拭予培养阳性。

【相关论坛】【打印】【关闭窗口】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