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红花注射液对休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流速度的影响正常状态下家兔肠系膜内微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为(1.03±0.12)mm/s。失血性休克发生后,NS组肠系膜内微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从第28分钟起开始减慢,到第52分钟时有1只动物死亡,剩余的6只家兔的血流速度均迅速下降。给CTL治疗组的血流速度比NS组明显加快,但仍比正常组低,整个实验过程没有出现动物死亡。提示CTL具有减缓休克时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流速度下降程度的作用,具有抗休克的功效。结果见表1。表1CTL对休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速度的影响(略)
3.2红花注射液对休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流量的影响正常状态下家兔肠系膜内微血管中的血流量为(4.18±0.67)×10-5μl/s。失血性休克发生后,NS组肠系膜内微血管中的血流量迅速减少;给CTL治疗组的血流量比NS组明显增多但仍低于正常组。提示CTL具有改善休克时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液灌注的作用。结果见表2。表2CTL对休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量的影响(略)
3.3红花注射液对休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口径的影响正常状态下家兔肠系膜内微血管中的口径为(9.05±0.28)μm。无论是NS组还是CTL组肠系膜微血管的口径在失血性休克发生后约30min均收缩到最细程度,然后逐渐恢复并有所扩张,但这种改变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到休克120min时NS对照组内微血管管径为(8.83±0.56)μm而CTL治疗组为(9.26±0.42)μm,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见表3。表3CTL对休克家兔肠系膜微血管口径的影响(略)
自从微循环学说提出以来,人们对休克的认识逐渐从临床表现深入到本质,认识到休克是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各种不同休克其共同特征是体内重要器官微循环处于低灌流,甚至出现淤血状态。因此微循环的改变是判断血淤证的重要指标,所以只有在微循环水平研究休克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本文以肠系膜微血管为观察对象,用显微录像技术实时记录红花注射液对休克发生前后微循环内微血管口径、血流速度、血流量等的变化情况并做出全定量测定,为研究红花活血化淤的机理提供了可靠的量化实验依据。 在本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休克发生后约30min微血管中的红细胞就开始出现聚集并随休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导致血流速度显著减慢,微循环内血液灌流量大大减少,至120min时降至最低。给予CTL后,红细胞的聚集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血流速度逐渐加快,血液灌流量得到提高,提示CTL可能通过增加红细胞变形性减少其聚集而达到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状态、减少血流阻力,增快血流速度的作用[5]。CTL虽然不能使休克时微循环内的低灌注状态得到完全恢复,但却可通过加快血流速度的方式使微循环的灌注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就可以说明CTL具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 根据血液流变学原理,血管口径的改变对血灌流量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那么CTL是否也是通过改变血管口径而发挥其抗休克作用的呢?本实验经过全定量测定后发现,CTL对肠系膜微血管的口径没有起到明显的扩张作用。尽管在休克发生过程中微血管的口径出现过轻微的改变,但那只是一种被动的改变,不具备调节血液灌流量的作用,其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血流量减少使血管内压降低或淤血导致微血管内压增加所致。所以说,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CTL对血液灌注的调节不是通过改变血管口径实现的。 总之,CTL可以增快休克时肠系膜微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使血液灌流量增加,具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但其作用的发挥不是通过改变血管口径得以实现的,至于究竟是通过何种机制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隋因,孙沂,郭涛,等.运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红花对豚鼠离体心脏的作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5):373. [2]廖晖,石燕红.红花注射液对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9):15. [3]狄柯坪,常立功.在显微闭路摄像系统下观察红花对家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6,27(6):759. [4]狄柯坪,常立功.红花对家兔肠系膜微血管运动作用机理的在体研究[J].四川中医,2006,24(1):21. [5]杨志福,文爱东,贾敏,等.红花黄色素对急性血瘀大鼠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的影响[J].中药材,2001,24(4):283.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