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恶变症更是这样,只有了解恶变症才能去预防和治疗恶变症。目前,大肠恶变是所有恶变症中发病几率较高的一种,那么到底什么是大肠恶变呢?它与其他恶变症和疾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对于大肠恶变,我们应该了解和清楚哪些呢?本文将为你介绍。
1.血吸虫病与大肠恶变
曾有人发现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恶变发病率较高,因而认为这是血吸虫卵沉积于肠粘膜,通过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引起该处粘膜恶变变。还有人发现,肠粘膜的血吸虫卵沉积部位有早期恶变变征象。根据上述这些发现,一些人认为肠道血吸虫病可以引起大肠恶变。但也有许多资料证明,血吸虫流行区的大肠恶变发病率并不高于其它地区,血吸虫卵沉积部位发现的恶变与非血吸虫卵沉积部位的恶变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差别。
总之,血吸虫肠病是否可引起大肠恶变并无定论,但作为一种肠道慢性刺激物,积极治疗血吸虫病对大肠恶变的预防来说还是非常必要的。
2.大肠恶变不一定就是大肠恶变?
平时我们所说的大肠恶变包括良性和恶性两种。大肠的良性恶变也叫“腺瘤”,是大肠腺体(大肠里分泌粘液的组织)的过度增生。这是一种对人体危害不大的良性瘤。但由于它有进一步发展为恶变的可能,因此,医学上叫它为“恶变前病变”。一旦发现这种恶变,尽管它不是恶性恶变,也要积极治疗和复查。
3.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了大肠恶变呢?
肠恶变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贫血、腹痛、体重下降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据国内病例统计大肠恶变的误诊率高达41.5%。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大肠恶变的症状缺乏了解,延误了就诊时。也有部分病例是因为接诊医生缺乏警惕,疏于认真检查,把便血误为痔疮,把脓血便当作痢疾治疗。
有人分析了大肠恶变患者从有症状到确诊的时间是:一个月内确诊者仅810%,1~3个月者25%,36个月64.3%。
4.为什么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多已是中、晚期患者?早期和晚期大肠恶变治疗结果有什么不同?
因为早期大肠恶变常无症状;有一些患者出现症状(甚至医生)误以为是痔疮、痢疾、阑尾炎和结肠炎。一旦久治不愈,疑是恶变症时疾病已到中、晚期。
早期恶变手术(甚至可以在肠镜下手术)后五年存活率可达90-95%,而晚期恶变仅10%。
5.怎样才能获得早期诊断?
健康人的定期进行普查(健康体格检查);对恶变前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如对腺瘤、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对大肠恶变的直系亲属进行遗传学监测,都是获得早期诊断的主要途径。
6.大肠恶变需要哪些治疗?
大肠恶变的首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由于大肠恶变绝大多数是息肉型,如果恶变发生在息肉的顶端,而且是早期恶变,便可以在肠镜下切除,不必开腹切除结肠。如果恶变发生在息肉根部,或者是溃疡性恶变或者是疑有转移的恶变则必须开腹切除肠管。手术后是否还要进行化疗、放疗,要看恶变有无转移、恶变的分化程度和病人的综合情况。这些方法的选择要由医生掌握。目前流行的免疫疗法、传统药物疗法也可作为上述治疗方法的补充或辅助,在适当时机可协助或加强大肠恶变的治疗效果。要提醒患者的是:千万不要讳疾忌医;莫轻信“偏方治大病”,耽误了最佳手术时机;综合治疗仍然是大肠恶变治疗的重要原则。
7.大肠“息肉”与大肠恶变的关系
所谓“息肉”,是指肠子里(粘膜面)长出的各种隆起物。从医学上讲,这种息肉分恶变性和非恶变性两种。前一种叫“腺瘤”,是真正的良性恶变。后一种息肉不是恶变,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要变为恶变。最容易变恶变的是前面提到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种腺瘤可以有腹痛、腹泻、便血,也可以没有症状,直到恶变变后才发现。据观察,这种病多在20岁左右发生,33岁左右出现症状,39岁左右恶变变,死亡时平均年龄只有42岁。有研究发现,这种病人中有80%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性上皮增生”,作为一种标志,怀疑者可以通过眼睛的检查(眼底镜检查),发现患有该病的线索。由于这种病有家族积聚性,因而如果家族中有一个人确诊,其他成员便应进行相关检查(包括眼底检查)。
在这类“腺瘤”中,有些合并存在皮肤、肌肉、骨骼或脑恶变,有的合并有皮肤和粘膜黑癍(手掌和口唇的色素沉着),有些伴有指甲萎缩、脱发和皮肤黑癍。由于息肉长在肠内,不经过特殊检查无法确诊,但可以通过上述有特征的表现提醒我们去找医生。
8.大肠恶变能不能预防?怎样预防?
大肠恶变是可以预防的。大肠恶变的预防至少可以有三种办法:病因学预防(建立正确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恶变前疾病(有明确大肠恶变家族史的人,接受遗传学预测和干预治疗);积极参加定期的健康身体检查(普查),都是早期发现大肠恶变的有效方法。
之所以说大肠恶变是可以预防的,是因为大肠恶变发生前,肠道常存在一个很长时间的恶变前疾病(大肠息肉---一种肠道良性恶变)。一般讲,从腺瘤到恶变,大约平均5年~7年。在这个阶段,医生可以通过肠镜切除腺瘤,防止大肠恶变的发生。退一步讲,即便腺瘤已开始恶变变,若恶变细胞仅仅侵犯到大肠最表浅的一层(粘膜层),医生也可以在肠镜下切除这种恶变,达到治愈的目的。
如何才能早期检出这些恶变前疾病和早期恶变呢?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对健康人进行定期专项体检,也就是大肠恶变“普查”。普查的方法一般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用简单、无痛、价格便宜的化验进行筛查,如粪便隐血试验(眼睛看不出来的,藏在粪便中的血液)。由于许多原因都可以引起隐血阳性(如肠道炎症、痔疮、上消化道疾病,甚至某些食物、药物等),故一旦查出粪便中有这种“隐血”,就必须做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根据我们多年的普查经验,普查发现的大肠恶变中,“可治愈恶变“可以达到90%以上。
谈到结肠镜检查,很多人害怕疼痛,不愿接受检查。一位退休的老年干部在体检时发现“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医生劝他及时做肠镜检查,但他听别人说:肠镜检查“受罪”,拒绝接受检查。8个月后自己感到“肛门下坠”,每天排10多次大便,有时还能看到粪便上有血迹。在家属的再三督促下进行了肠镜检查,发现直肠恶变,已到了晚期。结肠镜检查是否疼痛,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医生技术的熟练程度,二是病人的肠型和耐受程度。目前我们使用的电子肠镜有很好的柔软度,如果病人的结肠不是过长,应该没有太大的痛苦。但是每个人的结肠均有一定的弯曲度,迂曲、盘卧在腹腔内,加之进镜时的注气。病人都会有些“难受”的感觉。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有人主张检查前进行全身性浅麻醉,使病人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处于半清醒状态,以减少疼痛感觉。我们认为随着肠镜的不断改进(比如已有软硬可变式肠镜,超细型肠镜),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病人的不适感会越来越轻。
9.什么人更应该接受大肠恶变普查?
50岁以上;曾患过大肠恶变的病人;患溃疡性结肠炎10年以上不愈的病人;胆囊切除以后10年的病人;家族中有2个亲属患大肠恶变或其他恶变或者有1个50岁以前患恶变;未得到根治的血吸虫病患者;盆腔恶变手术后,且进行过长时间放射治疗者都属于大肠恶变的高危人群,他们更应当定期进行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