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如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与二叶主动脉瓣等器质性心脏病.个别亦有发生于原无心脏病的基础上.本病病原多为条件性致病菌.如草绿色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产硷杆菌和肠球菌等.少数为霉菌感染.其中以念珠菌为多.感染途径: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常与口腔手术有关.肠球菌常发生于泌尿道手术或流产分娩后.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霉菌感染常发生于心内手术后.
二.发病机理
口腔局部手术.流产.分娩或泌尿道手术.心脏手术或呼吸道感染.细菌均可进入血流.由于机体防御机制.多不产生危害.但当细菌附着在已有病损的心瓣膜或心内膜时.则局部有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沉积.包绕细菌.形成赘生物.吞噬细胞对细菌难以发挥吞噬作用.当赘生物破裂.脱落.细菌多次释放入血流.形成反复慢性菌血症过程.
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多发生于血流冲击或局部产生涡流的部位.如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心房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心室面.室间隔缺损的右心室面动脉导管未闭的肺动脉内膜面等.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系慢性病程.赘生物上的细菌难以消灭.能长期生存.由于细菌毒力低.较少发生迁移性感染.
基本病理变化有病损的心瓣膜或心内膜上有赘生物形成.赘生物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及白细胞聚集而成.细菌隐藏于其中.该处缺乏毛细血管.较少吞噬细胞浸润.因而药物难以达到深部.且细菌难以被吞噬.此为细菌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赘生物所附着的瓣膜有炎性反应及灶性坏死.其周边有淋巴细胞.纤维细胞及巨细胞浸润.坏死细胞周围有新生毛细血管.结缔组织及肉芽组织.当炎症消退.赘生物纤维化.表面为内皮细胞所覆盖.经治疗痊愈的病例.三个月才能完全愈合.未治愈的病例.愈合与炎症反应交叉存在.赘生物大而易碎.脱落可致脏器及周围动脉栓塞.如肾.脑.脾.肠系膜及四肢等.先心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多并发肺栓塞.局部细菌滋长可使瓣叶产生溃疡或穿孔.腱索及乳头肌断裂及细菌性动脉瘤.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血管球沉积.可发生肾血管球性肾炎.由于免疫反应引起小动脉内膜增生.阻塞及小血管周围炎.表现为皮肤及粘膜的淤点.发生于手指.足趾末端的掌面.稍高于皮面.有压痛.5-15mm大小.称奥氏(Osler)结节.后掌及足趾有数毫米大小的紫红色斑点.称为Janeway氏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