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
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丛林斑疹伤寒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为特征。早在距今1600年前,晋代医学家葛洪已发现此病,称之为沙虱热。1810年日本曾发生此病流行,直至1927年日本学者又首先从病人血液中分离出病原体,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1948年我国首次在广州分离病原体成功,以后各地陆续有此病发现。建国后,已控制了此病流行,但散发病例仍时有所见。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tsutsugamush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主要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鼠类),以恙螨幼虫为媒介而传播到人。临床特征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合并症主要有支气管肺炎、脑膜炎、脑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胸膜炎、血栓性静脉炎及心血管功能等。在未用抗生素治疗者中的病死率为9%~40%。老年人、孕妇、原有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者的预后较差。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scrubtyphus),是由恙虫病东方体(0rientiatustsugamushi,Ot)或称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tsutsugamushi,Rt)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如“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颇似现代恙虫病。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虫病立克次体。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方立克次体,1931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状(0.2~0.4)μm×(0.3~0.5)μm,在细胞浆内靠近核旁成堆排列,用吉姆萨染色呈紫蓝色。对幼龄小白鼠的致病力强,故常用小白鼠腹腔内接种法作病原分离和鉴定。在鸡胚卵黄囊内及HeLa细胞等组织培养中均能生长繁殖和传代。在发热期间,可从病人的血液、淋巴结、焦痂、骨髓等分离出病原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各株间的抗原性有较大差异,对人的致病力也不相同。此外,尚具有与变形杆菌OXk交叉免疫原性。利用病原体的抗原或变形杆菌OXk的抗原作患者血清的抗体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病原体抵抗力弱,加热至56℃10min或0.5%石炭酸均可杀灭,对氯霉素、四环素敏感,但能耐受青霉素和链霉素,也耐低温。陈为民:《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常见呈双球或短杆状等多形态,大小不等,约0.2~0.5μm×0.3~1.5μm,电镜观察该病原体的超微结构时发现它具有由细胞壁、胞质膜组成的典型包膜和类似于核糖体的内部结构。其细胞壁较厚,可分为外叶层和内叶层,外叶层较内叶层厚,两者之间有一电子透明区,其化学组成尚缺乏肽聚糖和脂多糖(LPS)的基本成分,因而临床应用青霉素无效。本病原体不能在普通培养基内生长,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在敏感的动物体内,鸡胚卵黄囊内以及组织培养的细胞内均能以一分为二生长繁殖。一般常在大单核细胞质内寄生,革兰氏染色阴性,用姬姆萨染色,细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淡蓝色,立克次体为紫红色靠近胞核旁,多成对或成堆排列。病原体在细胞内增殖后,宿主细胞破裂或逐个通过宿主细胞膜释放病原体到细胞外,恙虫病东方体滴度高峰期在濒死期。患者的血液等标本在35℃鸡胚卵黄囊内发育良好,多散在于细胞内,呈两极浓染的小杆状小体,细胞内增殖的病原体为细小双球体。病原体可在多种细胞内生长繁殖,如Vero细胞、Hela细胞、BSC细胞、鼠纤维母细胞(L929)等。多采用Vero细胞、BSC细胞和Hela细胞培养分离病原体。小白鼠对其很敏感,常用来作病原分离,不同鼠系和鼠龄的小鼠对恙虫病东方体的感受性不同。乳鼠的敏感性比成年鼠高。恙虫病东方体有特异性蛋白抗原和耐热多糖质抗原两种。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原血清型较多,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可分为karp、gilliam、kato、fan及chon5型,近又鉴定出3个新的抗原型,总共已发现8个抗原型。因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毒力均有差异,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异也较大。恙虫病东方体还具有与变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热多糖抗原,临床上常用变形杆菌OXK为抗原作凝集试验协助诊断。但与OX2、OX19不发生凝集反应。该病原体极其脆弱,极易受渗透压变化和机械处理的破坏。由于该病原体细胞壁缺乏肽聚糖和LPS,故耐寒不耐热,低温可长期保存,-20℃能存活5周,加热56℃10min即被杀灭;对一般消毒剂极为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和红霉素不敏感,但对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敏感。氯霉素作为一种代谢抑制剂能够预防恙虫病立东方体的繁殖,但对幸存于培养细胞内的恙虫病东方体不起作用。四环素类药物对体外培养的恙虫病东方体有效,另外,作为代谢抑制剂用于体内治疗比氯霉素更佳。一般认为抗生素只有在与患者免疫反应协同作用下才能清除恙虫病东方体。为此从立克次体属中另立一新属,为东方体属。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此病主要流行于亚洲太平洋地区,尤以东南亚国家与日本太平洋岛屿为最多。我国主要见于浙江、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江西等省、自治区,以海南省尤为多发。近年来本病有向北扩展的趋向。(一)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国内以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黑线姬鼠、海南屋顶鼠等为主。鼠类感染后多无症状,成为此病的贮存宿主。在某些地区,家兔、猪、家禽、野鸡、候鸟等均可为此病的贮存宿主。人得病后虽血中出现病原体,但病人被恙螨叮咬仅属偶然现象,故作为传染源的重要性不大。(二)传播途径:恙螨为此病的传播媒介,主要为红恙螨和地里恙螨,个别地区则为高湖恙螨或小板纤恙螨。恙螨多生活于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丛林边缘、草莽地带、河湖岸边及农田的土壤中,这些地区常是鼠类活动场所。恙虫的发育周期包括卵、幼虫、蛹、稚虫及成虫,其中只有幼虫为寄生性,且在一生中仅吸吮一次人或动物的体液。如被叮咬的动物带有病原体,则幼虫受染,病原体在幼虫体内繁殖,经蛹、稚虫、成虫和卵而传给第二代幼虫,当第二代幼虫叮咬人或动物时,即能传播恙虫病。因此恙螨既是此病的传播媒介,也是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原始贮存宿主。(三)人群易感性: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从事野外工作者、青壮年等因暴露机会多而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对同株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对异株的免疫则仅能维持数月,故可再次感染发病。(四)流行特征:一般为散发,流行多发生于夏秋季,见于5~11月,以6~7月为高峰。降雨量集中的季节,既关系到恙虫成虫的产卵、孵化及其各期的生活史,也可引起地面上恙螨的扩散,当雨季结束后,流行趋于停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国内主要见于东南沿海各省及云南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6~9月份为发病高峰。(二)疫区的农民、与草地频繁接触的青少年、从事野外劳动者可因被感染了恙虫病立克体的恙螨幼虫叮咬而感染,男性多于女性。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恙虫病东方体病分布很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我国主要发生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新疆、西藏等省、自治区,以沿海岛屿为多发。近年江苏、山东、安徽和某些地区也有小流行或散发。(一)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如沟鼠、黄胸鼠、家鼠、田鼠等。野兔、家兔、家禽及某些鸟类也能感染本病。鼠类感染后多隐性感染,但体内保存立克次体时间很长,故传染期较长。人患本病后,腹膜刮液涂片易查见恙虫病东方体,血中虽有立克次体,但由于恙螨刺鳌人类仅属偶然现象,所以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二)传播途径: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恙螨种类近3000多种,但能传播本病者主要为地里恙螨、红恙螨与高湖恙螨。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虫、稚虫、蛹和成虫。仅幼虫营寄生生活需吸吮动物的体液,其余发育段皆为自营生活。由于幼虫一生中仅叮咬动物或人一次,所以由感染鼠类获得立克次体的恙螨幼虫,在当代无传播机会,经稚虫、蛹、发育为成虫产卵。立克次体经卵传至下一代(第二代)幼虫,当第三代幼虫叮刺动物或人时,立克次体随唾液传入新的宿主,故称为隔代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且只能获得对同株病原体的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不同株而发病。(四)流行特征:恙螨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灌木丛边缘、草莽平坦地带及江湖两岸。由于鼠类及恙虫的滋生、繁殖受气候与地理因素影响较大,本病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与地区性。北方10、11月高发季节,南方则以6~8月为流行高峰,11月明显减少,而台湾、海南、云南因气候温暖,全年均可发病。本病多为散发,偶见局部流行。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病原体从恙螨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局部繁殖,引起皮损,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和各脏器的炎性、变性病变。此病的基本病变为全身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被恙螨叮咬的局部皮肤先有充血、水肿,形成小丘疹,继成水疱,然后坏死和出血,形成黑色痂皮,称为焦痂。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并发出血甚至坏死。皮疹的发生是由于真皮内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或伴有出血。内脏普遍充血,肝脾因充血及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而肿大。心肌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心肌炎,肺有出血性肺炎,肾呈间质性炎症,脑膜可出现淋巴细胞性脑膜炎。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受染的恙螨幼虫叮咬人体后,病原体先在局部繁殖,然后直接或经淋巴系统入血,在小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不断释放立克次体及毒素,引起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立克次体死亡后释放的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基本病变与斑疹伤寒相似,为弥漫性小血管炎和小血管周围炎。小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增生、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皮疹由立克次体在真皮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引起内皮细胞肿胀、血栓形成、血管炎性渗出及浸润所致。幼虫叮咬的局部,因毒素损害、小血管形成栓塞、出现丘疹、水疱、坏死出血后成焦痂,痂脱即成溃疡。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尤以焦痂附近的淋巴最为明显。体腔如胸腔、心包、腹腔可见草黄色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液,内脏普遍充血,肝、脾可因网状内皮细胞增生而肿大,心脏呈局灶或弥漫性心肌炎;肺脏可有出血性肺炎或继发性支气管肺炎;脑可发生脑膜炎;肾脏可呈广泛急性炎症变化;胃肠道常广泛充血。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潜伏期4~21d,一般为10~14d。起病急,体温可在1~2d内上升到39-40℃以上,呈弛张热型,常伴有畏寒或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急性感染症状。患者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并有焦痂、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病程第2周,病情常加重,患者表情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心率快、心音弱、心律紊乱等心肌炎表现;以及咳嗽、胸痛、气促等肺炎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广泛的出血现象。第3周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症状减轻至消失,患者随之恢复健康。下述几种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有价值:(一)焦痂与溃疡:焦痂对诊断最具特征性,可见于36.9%~98%的患者,其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mm~15mm,焦黑色,边缘稍隆重起,周围有红晕,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痛不痒,无渗液。痂皮脱落后,中央凹陷形成溃疡,基底部呈现淡红色肉芽创面。多数患者只有一个焦痂,个别可有2~3个。因恙螨好侵袭人体湿润、气味较浓、较隐蔽的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腹股沟、肛周、会阴、外生殖器、腋窝等处,偶见于胸、乳房、脐、趾间、眼睑等部位。需细致检查,以免遗漏。(二)淋巴结肿大: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可大如核桃,有压痛,可移动,不化脓,消退较慢(可藉肿大的淋巴结寻找在附近的焦痂)。全身表浅淋巴结可呈轻度肿大。(三)皮疹:见于病程第4~6d,为暗红色斑丘疹,多为充血性,少数呈出血性,不痒,直径约0.2cm~0.5cm,多散发于胸、腹、背部,向四肢扩展,但面部很少,手掌和足底缺如。皮疹持续3~7d后消退,可遗留少许色素沉着。皮疹的发生率各地报告有较大差异(35%~100%),可能与流行菌株不同、病情轻重、就诊早晚等因素有关。(四)肝脾肿大:均属轻度,且质软。脾肿大(30%~50%)较肝肿大(10%~20%)稍多见。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潜伏期5~20天,一般10~14天。通常急性起病,无严重并发症者自然病程为17~21天。(一)高热:起病后体温可迅速升到39℃~40℃以上,伴有畏寒、剧烈头痛、四肢酸痛及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合并神志改变和心律失常等。(二)焦痂和溃疡:焦痂见于65%~98%的患者中。幼虫叮咬后局部出现红色丘疹,形成水疱后破裂,中心坏死、结痂,称为焦痂。焦痂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形成小溃疡。多出现于腋窝、腹股沟、会阴、肛门等人体潮湿、气味较浓部位。(三)淋巴结肿大:大部分病人在焦痂附近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也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四)皮疹:皮疹的发生率约为30%~100%不等,常于第2~8天出现,一般持续3~7天后消退。皮疹为斑疹或斑丘疹,暗红色,少数呈出血性。其分布以胸、背及腹部较多,向四肢发展。少数于第7~8天在上腭和颊部出现小红色皮疹。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人类:本病的潜伏期为4~20d,一般为10~14d。在临床上有以下4大特征。1.毒血症症状:起病急骤,先有畏寒或寒战,继而发热,体温迅速上升,1~2d内可达39~41℃,呈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伴有相对缓脉、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个别患者有眼眶后痛。严重者出现谵语、烦躁、肌颤、听力下降,脑膜刺激征,血压下降,还可并发肺炎。发热多持续1~3周。2.焦痂及溃疡:为本病特征,约见于67.1%~98%的患者。发病初期于被恙瞒幼虫叮咬处出现红色丘疹,一般不痛不痒,不久形成水疱,破裂后呈新鲜红色小溃疡,边缘突起,周围红晕,1~2d后中央坏死,成为褐色或黑色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5~1cm,痂皮脱落后形成溃疡,其底面为淡红色肉芽组织,干燥或有血清样渗出物,偶有继发化脓现象。多数患者只有1个焦痂或溃疡,少数2~3个,个别多达10个以上,常见于腋窝,腹股沟、外阴、肛周、腰带压迫等处,也可见于颈、背、胸、足趾等部位。由于焦痂为不痛不痒,往往缺乏患者主诉,易疏忽。3.淋巴结肿大:全身表浅淋巴结尤其是近焦痂的局部淋巴结肿大较为显著。一般如蚕豆至鸽蛋大小,可移动,有疼痛及压痛,无化脓倾向,消散较慢,在恢复期仍可扪及。4.皮疹:约35%~100%的患者在4~6病日出现暗红色斑丘疹。无痒感,大小不一,直径为0.2~0.5cm,先见于躯干,后蔓延至四肢。轻症者无皮疹,重症者皮疹密集,融合或出血。皮疹持续3一10d消退,无脱屑,可留有色素沉着。有时在第7~8病日发现软硬腭及颊粘膜上有粘膜疹。5.其他:50%患者有脾大;10%~20%患者肝大。部分病人可见眼底静脉曲张,视乳头水肿或眼底出血。心肌炎较常见。亦可发生间质肺炎、睾丸炎、阴囊肿大、肾炎、消化道出血、全身感觉过敏、微循环障碍等。(二)动物:鼠类感染后多不呈现症状,鸟类也多为隐性感染,猪、兔等动物感染后的症状与人类相似,但较轻。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心力衰竭等。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以心肌炎较常见,表现为心音减弱、舒张期奔马律等。其他主要的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脑膜炎、脑炎、腮腺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胸膜炎、血栓性静脉炎等。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血象:白细胞数减少或正常,有并发症时则增多,分类有核左移现象。(二)血清学检查:1.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外斐反应):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k发生凝集反应,最早可于第4病日出现阳性。病程第1~3周,阳性率分别为30%、63%、87%,效价自1:80~1:1280不等,第4周开始下降,至第8~9周多转为阴性。一般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才有诊断意义。2.斑点酶标法测定特异性IgM抗体,早期可有较高的阳性率。(三)病原体分离:取高热患者全血0.3ml~0.5ml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动物一般于第10d发病,而于11~16d内死亡。取脾、肝或腹膜作涂片或印片,吉姆萨染色后可在单核细胞浆内,靠近核旁发现恙虫病立克次体。(四)其他:用PCR技术检测恙虫病立克次体亦获得初步成功。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外周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有并发症时则增多。半数患者的尿中有蛋白质,偶见红、白细胞及管型。(二)病程中外斐试验变形杆菌OXk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有辅助诊断意义。其阳性反应率于第1周为30%,第2周末为60%左右,第3、4周可达80%~90%,该试验可出现交叉反应假阳性,效价自1:80~1:1280以上不等,一般于第8~9周多数转为阴性。(三)有实验室条件时,可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或放射免疫试验。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流行病学资料:注意流行季节,发病前3周内曾否到过流行区,有无户外工作、露天野营或在田边草丛上坐、卧地休息等。(二)临床表现:起病急,有发热、寒战、焦痂或特异性溃疡、淋巴结肿痛、皮疹、肝脾肿大等。焦痂或特异性溃疡的发现对诊断十分重要。(三)实验室检查:外斐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必要时可作小白鼠接种分离病原体。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流行病学:夏秋季节,发病前3周内在流行地区有野外作业史。(二)临床特点:有发热、焦痂、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及肝脾肿大。(三)实验诊断:1.病原体形态染色检查:恙虫病东方体经染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是最简易、方便的初步诊断方法。恙虫病东方体极为脆弱,易自溶,故涂片检查时应及时固定与染色。将血液、患者的焦痂内容物、或动物的组织标本制片,待干后,用甲醇固定,再用Giemsa进行染色,可观察到恙虫病东方体一般细菌小,多为球杆状,也有球形等,位于胞质内靠近核旁成堆排列,着色后成紫蓝色。2.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减少,最低可达2×109/L,亦可正常或增高;分类常有核左移。3.血清学检查:(1)外斐氏反应:病人单份血清对变形杆菌OXK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或早晚期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长者有诊断意义。最早第4d出现阳性,3~4周达高峰,5周后下降。本法为非特异性反应。(2)补体结合试验:应用当地代表株或多价抗原,特异性高,抗体持续时间长,可达5年左右。效价1:10为阳性。(3)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测定血清抗体,于起病第一周末出现抗体,第2周末达高峰,阳性率高于外斐氏反应,抗体可持续10年,对流行病学调查意义较大。(4)间接免疫酶标试验。测定血清抗体。该法敏感、特异。(5)间接血凝试验又称被动血凝法(PHA)将恙虫病东方体可溶性抗原吸附于经处理的绵羊红细胞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作反应,即可呈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红细胞凝集现象是由于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引起,故称被动血凝试验。(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法是一种灵敏、简便的血清学方法。(7)快速免疫亲和层析试验(RFA)即双向条带状膜片的流体试验,是采用独特的双向硝酸纤维膜片,可同时检测IgM和IgG,膜片的一端测IgM抗体,另一端测IgG抗体。4.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恙虫病东方体DNA利用人工合成引物进行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区段。5.病原体分离:必要时取发热期患者血液、啮齿动物(野鼠)采用颈动静脉放血,收集全血,分离血清0.5mL,接种小白鼠腹腔,小白鼠于1~3周死亡,剖检取腹膜或脾脏作涂片,经姬姆萨染色或荧光抗体染色镜检,于单核细胞内可见立克次体。恙螨应保持体形完整,以整体标本做分离最好,并将部分标本保存于70%乙醇中以待鉴定种类。也可作鸡胚接种、组织培养分离病原体。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此病应与斑疹伤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疟疾、流行性感冒等鉴别。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恙虫病需与其他立克次体病相鉴别,结合疫区居住史、流行季节、临床特征及相关血清免疫学试验有助于鉴别诊断。另外还应注意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相鉴别。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本病应与伤寒、斑疹伤寒、炭疽、腺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一)伤寒:起病徐缓,表情淡漠,有少数玫瑰疹,无焦痂溃疡,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肥达氏反应阳性,外斐氏反应阴性。(二)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季节,无焦痂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外斐氏反应OX19阳性,OXK阴性,普氏或摩氏立克次体为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阳性。(三)钩端螺旋体病:腓肠肌疼痛明显,无焦痂、溃疡及皮疹。血片中可找到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和乳胶凝集试验阳性。(四)皮肤炭疽:有牲畜接触史,病变多见于外露部位,毒血症状轻,无皮疹,血象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取分泌物可查及炭疽杆菌,外斐氏反应阴性。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氯霉素有特效,服药后体温大多在1~3d内下降至正常,剂量为成人每日2g,儿童每日25~40mg/kg,4次分服,退热后剂量减半,再用7~10d。四环素族中以强力霉素较好,成人剂量为0.2g,每日一次,连服5~7d,罗红霉素治疗亦有较好效果。成人口服每次0.3g,一日两次,儿童2~3mg/(kg・d),分两次口服。热退后减半量,疗程10d。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治疗原则同流行性斑疹伤寒。(一)支持治疗:高热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采取相应对症治疗措施。(二)病原治疗:1.多西环素200mg/d,顿服或分2次口服,疗程7~10天。2.环丙沙星0.2g静滴,2/d,疗程7~10天。3.氯霉素或四环素,1~2g/d,分次口服或静滴,疗程7天。(三)病人应及时隔离,病人的痰液及大小便应作消毒处理。由接诊医师填报传染病卡。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流食或软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高热者可用解热镇痛剂,重症患者可予皮质激素以减轻毒血症状,有心衰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用强心药、利尿剂控制心衰。(二)病原治疗:强力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对本病有特效。强力霉素每天0.1~0.2g,单剂一次服或分2次服;四环素、氯霉素均每天2g,分4次服。退热后剂量减半,续服7~10d。若加TMP0.1g,一日2次,疗效更佳。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完全免疫在感染后两周发生,过早的抗生素治疗使机体无足够时间产生有效免疫应答,故不宜早期短疗程治疗,以免导致复发。有认为磺胺类药有促进立克次体繁殖作用,应予慎重。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一)预防:1.消灭传染源:主要是灭鼠,患者不必隔离、接触者不检疫。2.切断传播途径:改善环境卫生,除杂草,消灭恙螨孳生地。3.个人防护:在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晒衣被。在流行区野外活动时,为了防止恙螨叮咬,应束紧袖领及裤脚口,可在外露的皮肤上涂抹5%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驱避剂)等。(二)预后:如能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康复。老年人、孕妇、有并发症或加杂症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各地报告差异较大,未用抗生素病死率为9%~60%,自应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后降低至1%~5%。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预防措施:1.消灭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2.切断传播途径:铲除杂草、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澎计算渍洒地面。3.个人防护:避免在溪边草地上坐卧,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工作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节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隔日1次、连用4周。(二)预后:本病若能及时诊断和治疗,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若有并发症预后较差。病死率各地报告不一,在1%~50%之间。患者死亡通常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如发生肺、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1.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1072.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1283.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