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慢性腰骶部劳损周秉文:《腰背痛》腰骶部结构缺陷、长期姿势不良以及急性腰扭伤后治疗不当或未获彻底治愈,均会导致腰骶部持续性疼痛,弯腰时更重。因多为长期痛,故称慢性腰骶部劳损,常称为慢性腰肌劳损,简称腰肌劳损。吴在德:《外科・第六版》腰肌劳损实为腰部肌及其附着点筋膜、甚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为腰痛常见原因。吴在德:《外科・第六版》躯干在负重活动时,位置越低所承受的重量越大,故腰部受力最大也最集中。躯干的稳定性主要在于脊柱,当脊柱结构失稳时,起辅助稳定作用的腰背肌将超负荷工作,以求躯干稳定。长期如此,肌肉即产生代偿性肥大、增生。此外,长期弯腰工作者,腰部肌持续呈紧张状态,使小血管受压,供氧不足、代谢产物积累,刺激局部而形成损伤性炎症。如一组肌肉发生这种慢性劳损,必将使对应肌产生相适应的变化,以补偿原发部位病变后的功能障碍,称为对应补偿调节。如原发病变部位的肌肉经对应补偿调节仍不能维持正常功能,则可使上、下或对侧肌进行再补偿,称为系列补偿调节。上述变化,在临床上表现为一个部位腰痛可随时间而向上、下或对侧发展。部分病人也可因急性腰部外伤治疗不当,迁延而成慢性腰肌劳损。周秉文:《腰背痛》(一)局部结构缺陷:腰骶部处于活动度较大的腰椎和相对不动的骨盆(骶椎)间,受应力较其他部位大。人类直立后,腰骶椎间形成约143度夹角,称腰骶角。腰骶角过小(≤120度),将使腰骶椎的小关节互相卡压,承受较多的应力。有时相邻两棘突撞击形成吻棘,棘突间韧带被挤压,形成慢性炎症。侧位片上,如果第三腰椎的中心线经过骶椎的前方,示腰椎过度前凸,小关节亦受较大的应力。骶骨角(骶骨上面与水平相交形成的角),正常人体直立位约34度,侧卧位X线片测量为26度。腰5椎体在骶骨面上向前下形成剪应力,此力由椎间盘、韧带及小关节抵消,此角过大,剪应力即大,相应组织受力亦大,容易损伤(参见第一章腰骶角)。(二)劳动姿势不当:弯腰劳动时,除物体重力中心远离脊柱前方外,身体本身的重力中心亦相对前移,使共同弯矩加大,脊柱特别是其韧带、关节囊受到较大的牵拉;弯腰超过90度则脊旁长肌群(骶棘肌、髂腰肋肌)已不能发挥作用,全靠韧带、关节囊及短肌维持。此外腰椎的扭曲、旋转位等不良体位,均使局部结构处于不利位置。(三)急性腰扭伤后,局部肌肉、筋膜、关节囊等出血、渗出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如未休息治疗,将影响其修复过程,致使较多的瘢痕组织形成,或粘连遗留有应激性疼痛灶,腰部功能降低,劳动时更易损伤和疼痛。(四)其他:下肢缺陷、身体虚弱、缺乏锻炼,均易导致腰骶部劳损。吴在德:《外科・第六版》(一)无明显诱因的慢性疼痛为主要症状。腰痛为酸胀痛,休息后可缓解,但卧床过久又感不适,稍事活动后又减轻,活动过久疼痛再次加剧。(二)在疼痛区有固定压痛点,该点位置常在肌肉起、止点附近,或神经肌肉结合点。在压痛点进行叩击,疼痛反可减轻,这是与深部骨疾患区别之一。(三)有单侧或双侧骶棘肌痉挛征。(四)可能有脊柱后突、侧突或长期坐位、弯腰工作史。周秉文:《腰背痛》(一)疼痛及压痛:中老年女性发病较多,主诉腰骶部酸痛、钝痛,有的诉刺痛或烧灼痛。休息时减轻,劳累后加重。重者不能弯腰工作,连洗头、刷牙都很困难,常被迫扶桌伸腰或以手捶背缓解疼痛。有的咳嗽或增加腹压时,可诱发臀部或大腿后痛,但无真正的放射痛,推拿、按摩时腰部舒适,仰卧之初痛,腰部垫小枕使肌肉放松则轻。久坐亦会疼痛难忍。压痛部位常在腰骶部中线、两侧骶棘肌、髂后上棘甚至臀肌。有时压痛深在,似在小关节部位。(二)神经系检查:为排除或鉴别椎间盘突出症,对诉合并腿痛者,需常规作神经系检查。直腿抬高试验虽有腰骶部痛,但无小腿痛,不是真正的放射痛。肌力及反射亦无改变,无肌肉萎缩。周秉文:《腰背痛》(一)化验检查:多无异常,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皆在正常范围。(二)影像学检查:X线片分析常感困难,所见结构异常,如隐裂、腰椎骶化,小关节不对称等可能容易产生劳损,但不一定与症状有直接关系。具有腰椎前凸、水平骶椎、腰骶角偏小等表现者,易产生劳损。应注意有无椎弓崩裂,后者可产生腰骶部失稳性疼痛。CT检查:X线片及CT可排除其他腰骶椎的器质性病变,如骨质疏松症、转移灶等。有时为排除椎间盘膨出,或中央型小的突出产生的骶后痛,不得不作CT来鉴别。但即使影像学有椎间盘膨出或小的突出,临床也应鉴别其真正疼痛的原因,且无满足于影像学报告,而遗漏真正的病痛。久治不愈、疼痛严重者,应进一步检查是否为椎间盘源性痛。吴在德:《外科・第六版》(一)自我保健疗法:适当休息,定时改变姿势,避免弯腰持物等是减轻症状、防止再发的根本方法。必要时可在工作中使用腰围,但休息时则应解除,以免继发废用性肌萎缩,进一步加重腰段脊柱的不稳定。同时还应训练腰部肌力量,以增加未受损害肌的补偿调节能力。(二)疼痛部位进行理疗,以及手法和力度适当的推拿、按摩。(三)压痛点行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四)疼痛明显影响工作和休息时,可服用非甾体抗炎剂、局部外用肌松弛剂及地西泮之类镇静剂。周秉文:《腰背痛》慢性腰骶部劳损治疗困难,所谓"病人腰痛,医生头痛",指的多是这一类。既有器质性病变,也有心理因素。治疗方法:除通常应用的按摩外,有针灸、水针、拔罐、离子导入、激光等,文章报告治愈率均在80%以上,但不能满足荟萃分析,故本症重在预防。改善劳动姿势,增多机械操作,对单一重复的操作应提倡工间操。必需的弯腰劳动,应加强腰部肌肉的锻炼,有针对性保健操,或用宽腰带保护,以减少本症的发生。周秉文:《腰背痛》对已有慢性劳损性疼痛者,应采取改变劳动条件、改善劳动姿势等综合治疗。下列措施可供参考:(一)动间隙作有针对性的自我按摩、简易体操锻炼;有条件者定期进行透热疗法、超短波、离子导入等治疗。(二)工作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并采取适当的劳动保护,后者如宽腰带可转移应力至髋关节,但平时须解除,以锻炼腰部肌肉。(三)必要的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甲氧萘丙酸(萘普生)、吲哚美辛、布洛芬、双氯芬酸、美索巴莫、氯唑沙宗等具有抗炎止痛、缓解肌肉痉挛的药物。但必须强调,不能只靠药物止痛,长期服药会减低自身抵御能力,增加合并症。益肾壮腰、舒筋活血、抗炎止痛中成药,可选择辅助应用。(四)痛点局限者,可作局部封闭,药液中加入泼尼松龙25mg,每周1次,3~4次为1疗程;如加入曲安奈德40mg,则只用1次,必要时再用,需在1个月后。(五)康复锻炼:采取"飞燕式"背肌锻炼,及"仰卧起坐"的腹肌锻炼,以增加腰部肌肉肌力,保护关节韧带。循证医学文献系统复习证明,主动锻炼是有效的和最好的康复训练。(六)心理因素的治疗:慢性腰痛者多伴有心理障碍,如顾虑不能治愈,今后需人照顾;或对工作不满意;工伤或交通伤等。解除顾虑是慢性腰肌劳损治疗的重要部分。1.吴在德:《外科・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8522.周秉文:《腰背痛》,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