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咬肌间隙感染

大肠埃希菌致口腔颌面部重型多间隙感染1例

2009-11-26 qkzz.net A +

大肠埃希菌致口腔颌面部重型多间隙感染1例推荐到首页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9年第02期1/2页12作者单位:125000辽宁葫芦岛,解放军第313医院口腔科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

  患者,男,40岁。因左侧腮腺区肿痛伴发热12天,加重伴呼吸困难1天,于2006年7月19日以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颌下间隙感染收入院。起病以来在本单位医院按“腮腺炎”给克林霉素、病毒唑及地塞米松静滴无效。入院时体温38℃,左侧腮腺、颌下、口底区弥散性肿胀,皮肤红亮,触有凹陷性水肿,张口度1cm。血常规:wbc28.91×109/l,n0.889。于7月20日行左咬肌间隙及颌下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术中有大约15ml黑褐色、恶臭脓液溢出,脓液送细菌培养。术后先给阿奇霉素0.5g、替硝唑注射液0.8g静滴1次/d。术后体温上升至39.0℃~39.5℃,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21日气管切开术。面部肿胀波及对侧和颈区。24日ct检查显示:双侧腮腺区、下颌升支内外侧、口底、咽旁以及气管旁间隙、颈部软组织多间隙感染。即在全麻下沿颈前做大u形切口:两上端为乳突下,底部跨过气管切口在中线汇合,见左侧胸锁乳突肌深面有潜行隧道,隧道穿行于颈部诸带状肌之间,并与双侧下颌骨升支内侧深面、口底、颈部另一侧肌肉之间隧道相连。左侧下颌骨升支脓腔范围达喙突及乙状切迹。脓腔向喉部发展,侵及会厌前间隙及甲状软骨板外侧。开放所有脓腔,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清洗每块肌肉,以庆大霉素10支喷洒。经双翼颌、咬肌间隙、口底颈区术腔内放置引流管并外接负压吸引盒3个。再送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两次细菌培养回报有大肠埃希菌生长。术后根据药敏给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抗炎治疗。术后7天内引流稀薄褐色液体100~330ml,10~12天引流物渐减少至消失,12天拔除引流管,开口度改善近2cm。因病情恢复慢,8月30日再次取创口分泌物送细菌培养,仍报大肠埃希菌生长,扩大至30种抗生素药敏分析,青霉素敏感度排首位。给予青霉素640万u,静滴2次/d,10天。同时给予全身支持治疗。术后40天开始经口腔进食,45天气管切开拔管。共计住院63天。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等原因,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有增加趋势,其中侵袭埃希菌(eiec)能引起组织器官炎症,检索文献有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肝脓肿、全眼球炎等报道[1~4]。感染者多为体弱、免疫功能低下、婴儿、有肝炎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等原因。本病例为中年男性,既往体健,发生大肠埃希菌致口腔颌面部重型多间隙感染尚未见文献报道。由于口腔颌面部被筋膜分成多个肌筋膜间隙,感染扩散可形成多间隙感染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可能的感染途径:(1)经口感染eiec,一般吞入10~100个,即可致病。(2)接触感染,eiec具有鞭毛,能吸附在破溃肠黏膜细胞上,并在其中生长繁殖,能造成局部溃疡,引起病症。(3)eiec有夹膜、芽孢,可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部引起感染[3]。近年来体外药敏试验表明eiec对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凯福隆、复达欣、泰能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6.9%、90.7%、76.1%、80.2%、97.9%[5]。而本病例却对青霉素高度敏感。治疗经验:(1)正确处理原发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早期应尽量避免不适当的刺激,并促进感染吸收或局限;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切开引流。(2)脓肿切开时,切口要足够大。要对该病菌感染的严重性、不易控制性做出充分的估计,否则可致引流不畅,使病情加重,产生各种并发症。(3)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是抗感染治疗的关键。要警惕意想不到的致病微生物感染的存在,临床医师要尽早、多次做脓液、引流液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以获得病原菌资料,针对性地应用敏感抗生素。(4)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采取外科与内科治疗相配合、全身支持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黄彦红,吴志伟,巴景斌.大肠埃希氏菌致内源性全眼球炎1例.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3(19):194.2董关萍,徐红贞,李建平.小儿大肠埃希氏菌肺部感染96例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1,2(14):51-52.3卫建辉.大肠埃希氏菌肝脓肿一例报告.九江医学,1994,4:223.4杨斌.76例大肠埃希氏菌尿路感染分析.安徽医学,2005,4(26):324-325.5高东田,赵方,刘利华,等.临床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及耐药性研究.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2(17):36-38.

1/2页12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