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不容遗忘的“角落”

2009-11-26 client.39.net A +

  访上海南京军区肝病研究中心主任陈成伟教授

  在本次会议所设立的13个专题报告中,涉及药物性肝病的议题就占了2个。本次会议对药物性肝病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药物性肝病的重要性到底何在?带着疑问,我们对上海南京军区肝病研究中心主任、也即本次会议《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及诊治》专题报告人陈成伟教授进行了专访。

  陈教授并未直入主题,而是先给记者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在人口数量仅2亿多的美国,每年的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约为28万份,而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每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却不到1万份;更有甚者,国内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9个省市在一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报告1例药物不良反应!中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率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目前国内广大医师和患者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药物使用者面临的潜在性危害才更大。

  药物性肝损害被忽视还有其自身原因,陈教授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

  其一,我国卫生医疗体制的缺陷是药物性肝损害被忽视的原因之一。我们一直以来沿用的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疾病分类体制,将传染性肝炎归入传染科,而将包括慢性肝炎在内的其他肝病归入消化科,即“一个肝脏的疾病”被人为地划分到两个割立的科室来诊治。这种情况也造成了“消化科医师不懂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意义,而传染科医师不会处理代谢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其他肝病”的事实,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药物性肝病被误诊误治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并不低,约占所有黄疸病例的2%~5%,约占所有所谓“急性肝炎”病例的10%(老年患者更高,约占20%)。在美国每年约2000例因肝功能衰竭而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其中40%~50%的病因为药物引起的肝功能衰竭。

  可引发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也非常多,涉及各个领域,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的要数保健药和一直被冠以“天然、无毒”的中药。日本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对2001-2002年期间的1016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中262例为保健药引起的肝损害(包括4例死亡和2例经肝移植存活者)。在这次会议上,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刘平教授作了《重视中药肝损害问题》的报告,对常见致肝损害中药的植物成分、肝损害机制和基本特点等进行了论述,提出对中草药可能造成的药物性肝病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以免误诊。

  其二,药物性肝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包括免疫特异质和遗传特异质在内的很多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因为有其不可预测性,所以很多药物的肝毒性在上市前临床试验中可能不会被发现。此外,部分原因还可能与上文提及的肝病分科体制相关,药物性肝病研究似乎成了传染科和消化科之间的“盲区”,被人们忽视了。

  其三,药物性肝病的诊断非常困难。目前国内还没有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国外诊断标准(如2004年日本消化病周)是基于比较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而制订的,虽然有些复杂,但非常严谨,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借鉴价值。

  最后,陈教授指出,从这次会议的安排上足以看出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视。他呼吁,要改变药物性肝病的现状,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药物性肝病数据库。当然,这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集中、权威的机构来统筹、组织和实施,也需要得到SFDA、卫生部药政司等部门的行政支持。建立了这样的数据库,如同建立药物的肝损害档案,有助于指导医师临床用药,不至于造成药物性肝病的漏诊、误诊、漏治和误治。由于国内近2年来越来越重视药物性肝病研究,因此他乐观地估计,随着大家对其重视程度的提高,数据库有望在5年之内建立。

(责任编辑:来慧丽)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