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变态反应引起的药疹特点是:①只发生于少数对药物过敏的服药者,对多数人则不发生反应;②皮疹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与服药量无一定的相关性,正常量或小剂量均可诱发;③有一定的潜伏期,初次用药一般需经约4―20天,多数经7―8天的潜伏期后才发生药疹;已致敏者重复用药时,数分钟至24小时之内即可发生;④皮疹形态各式各样,很少有特异性,一个人对一种药物过敏,在不同时期可发生相同的或不同类型的药疹;⑤药疹治愈后,如再用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式近似的药物,常能再发药疹,称交叉过敏。在药疹的高潮时,甚至一些结构不同的的药物也能诱发过敏,称多原过敏;⑤抗过敏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常有效。(二)非免疫性反应1.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鸦片类药物、多粘菌素B及放射造影剂等为组胺释放剂,可使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圆雕胡须引起尊麻疹及血管性水肿。一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抗炎剂,可通过对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acid)代谢中的环氧化酶(cgclooxggenase)的抑制而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脂氧化酶功能增强而产生的炎症介质白细胞三烯(LTB)增多,从而使炎症增强,易发生药疹。2.过量反应.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疹称为中毒性药疹。有些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安全范围小,容易发生中毒性反应,如氨蝶呤(白血宁)、甲氨蝶呤等常引起口腔溃疡及出血性皮疹及白细胞减少等。3.蓄积作用有些药物排泄较慢,或患者有肝肾功能障碍;或者药物剂量虽然不大,但用药时间过久,均可造成药物蓄积而诱发药疹,如碘化物、溴化物所引起的痤疮样皮损。砷剂积蓄在皮肤中可引起色素沉着,晚期可引起角化过度甚至发生皮肤的鳞状上皮癌。服用某些药物后,经日光照射后而发生药疹,其机制可分为两类:①光变态反应,药物在光的影响下转变为抗原性物质,引起变应性药疹,只见于较少数药物光敏患者。常见的可致光敏的药物如磺胺类、吩噻嗪类、四环素族、避孕药及灰黄霉素等。②光毒性反应,系由内服或局部接触光感物后,吸收中波及长波紫外线较多,达到一定能量时,产生对细胞的损伤,可发生在任何服用较大量药物及日晒较长者,不属于药物过敏反应。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