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发病率明显升高.皮肤干燥、瘙痒剧烈是其临床特征,严重者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病因病理】
异位性皮炎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与遗传、免疫和对生理药理介质反应异常有关,环境因素在本病发生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约70%患者家族中有遗传过敏性皮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双亲均有遗传过敏史,其子女发生遗传过敏性疾病的机会比双亲中只有一方有遗传过敏史的要高。
近来发现染色体11ql3部位的基因与本病的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相关。在免疫异常方面表现为血IgE增高,近来研究指出皮肤朗格汉斯细胞具有高亲和力IgEFc受体(FceRI)。“吸入性”抗原进入遗传过敏性皮炎的皮肤,引起朗格汉斯细胞的活化,释放IL-1β使异位性特异的T辅助细胞亚类TH-2活化而产生IL-4、IL-5等细胞因子,刺激B细胞产生IgE,同时IL-5是人嗜酸性白细胞分化与增生的重要细胞因子。
在遗传过敏性皮炎患者中,由环境变应原(屋尘螨,花粉)斑试引起的湿疹样皮肤反应的表现与皮肤迟发相反应(cutaneouslate-phasereaction)相似。在皮损中有嗜酸性白细胞浸润,故认为IgE介导的“接触性过敏”,在遗传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生理药理学方面,患者白细胞和表皮细胞对β肾上腺素能性激动剂的反应迟钝,所产生的cAMP水平及抑制表皮细胞核分裂功能降低,β肾上腺素能性受体与β兴奋剂亲和力下降,a肾上腺素能性受体比率增高等。此外尚发现单一核细胞内cAMB磷酸二酯酶(PDE)活性增高,从而使cAMP水平下降。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征可以诊断。
①婴儿和儿童期皮疹多见于面部及四肢伸侧或肘及(月国)窝,呈红斑、丘疹及渗出等多形性损害;
②青年和成人的损害常为肢体屈侧或伸侧的苔藓样变皮疹,呈慢性复发性过程;
③个人或家庭中的遗传过敏史(哮喘、过敏性鼻炎、遗传过敏性皮炎);
④瘙痒剧烈;
⑤实验室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高,血清IgE升高。
如需了解更多健康信息,请拨打北京恒安中医院皮肤病健康专线:010―87373565咨询;也可连接在线医生,为您提供实时疾病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