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抑郁性神经症

穴位埋线治疗抑郁性神经症47例临床观察

2009-11-26 www.studa.net A +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疗效。【方法】将47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25例)和百忧解组(22例)。百忧解组每天口服百忧解20mg,埋线组10d埋线1次,两组共治疗3个月。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减分率作为疗效评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观察HAMD的总分和7类因子分值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对抑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HAMD总分和7类因子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在总分和焦虑/躯体化及睡眠改善方面,埋线组较百忧解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CGISI评分结果显示,两组疾病严重程度(SI)、疾病改善情况(G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埋线组的疗效指数(EI)明显高于百忧解组(P<001)。【结论】埋线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能够对机体进行整体调节,不失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抑郁性神经症/穴位疗法;埋藏疗法;穴,百会;穴,三阴交

抑郁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个亚型,是指以情绪低落、对外界关心低下、丧失自信、对生活消极、对未来悲观、自寻烦恼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症。目前,抑郁性神经症的治疗多用选择性5羟色胺(5HT)重摄取抑制剂(SSRIs)。该抑制剂有较好药代学和药效学特点,疗效好,毒副反应小,临床应用较广,但长期服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对认知功能、焦虑/躯体化症状的改善不明显,会出现恶心、口干、便秘、易激动、运动性焦虑、精神紧张、震颤等消化、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副作用,且长期服用会导致机体对抗抑郁剂的耐受性而减弱疗效。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针灸疗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优势在于多靶点整体调整,且无毒副作用及成瘾性等方面。针灸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但也存在疗程长,就诊次数多等问题。穴位埋线是针灸的一个分支,其为融多种疗法、多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疗法。本研究应用埋线疗法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同时与药物治疗的疗效对照,以观察穴位埋线疗法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符合抑郁性神经症西医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中华精神科学会委员会通过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R的诊断标准[1]),属轻、中度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大于20分,小于35分];符合中医“郁病”诊断(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郁病诊断依据);意识清楚,无失语、智能障碍,文化程度小学以上,能理解量表内容并配合治疗;年龄18岁以上,70岁以下;近2周未服用抗抑郁药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将符合上述标准的47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百忧解组。埋线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4025±128)岁,35岁以下者9例,35~49岁9例,50~70岁7例;病程2~12年,平均(564±182)年。百忧解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20~64岁,平均(4125±1435)岁,35岁以下者8例,35~49岁8例,50~70岁6例;病程2~12年,平均(454±152)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埋线组主穴为百会、三阴交、肝俞,肝气郁结和气郁化火者加阳陵泉、合谷、太冲;痰热内扰者加中脘、丰隆;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者加心俞、胆俞;阴虚火旺者加太溪、太冲。操作方法:常规皮肤消毒后,用改良简易注线法,取一次性医用7号注射针头作套管,直径03mm,长50mm不锈钢毫针(剪去针尖)做针芯。将“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cm线段若干,浸泡在95%的酒精内备用。将针芯退出少许,羊肠线放入针头内,垂直穴位快速进针后稍做提插,出现针感后,推动针芯将肠线留于穴内,将针管退出。再将各针孔涂以碘酒,覆盖纱布,以胶布固定1~2h。10d埋线1次,共治疗12周(3个月)。

122百忧解组口服百忧解胶囊(盐酸氟西汀,美国礼来公司生产)20mg/d,早晨饭后服用,共治疗12周(3个月)。两组治疗期间可配合适当的解释、说服、鼓励,禁止用其他精神科药物和抗抑郁中医药治疗,治疗初期对有明显夜间睡眠障碍的病人,可短期夜间加服舒乐安定1~2mg。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评定根据参考文献[1],按HAMD评分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对治疗后3个月疗效进行评分。痊愈:HAMD减分率≥75%;显效:HAMD减分率≥50%;有效:HAMD减分率≥25%;无效:HAMD减分率<25%。

132HAMD量表评分观察治疗前后HAMD24项版本[3]总分变化和7类因子分值的变化情况。

133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评定观察两组疾病严重程度(SI)、疾病改善情况(GI)和疗效指数(EI)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组间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组间构成比比较用χ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点击查看更多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