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6、对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而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何才能发现孩子在早期的孤独症倾向呢?
以下的18种行为就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孩子同时具备以下7种行为,就应该怀疑他有孤独症倾向了。
1.对声音没有反应
2.难于介入同龄人
3.拒绝接受变化
4.对环境冷漠
5.鹦鹉学舌
6.喜欢旋转物品
7.莫名其妙地发笑
8.抵抗正常学习方法
9.奇怪的玩耍方式
10.动作发展不平衡
11.对疼痛不敏感
12.缺乏目光对视
13.特别依赖某一物品
14.不明原因的哭闹
15.特别好动或不动
16.拒绝拥抱
17.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
18.用动作表达需求
[鉴别诊断]
1、脑部迟钝:大多脑部迟钝的人在技能上也不会有所发展,而孤独症患者在良好指导下脑部会有所发展,可掌握一些技能。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儿童孤独症的起因尚不太清楚,病因尚无定论。最近调查认为,孤独症与脑部生理结构或神经病学有关,是几种“原因”的结果。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其他人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41%患儿为长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北也发现有长y染色体,从而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2)器质性因素:如脑损伤、母孕期风疹感染,生下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可能是由于脑组织的变态反应所致。最近的研究证明,患幼年孤独症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可能将一个基本的脑蛋白误为异体,而被吞噬掉。因此导致脑损伤,可能是造成此病的特征。此病同时出现情绪、智力和交际的缺陷,亦是与脑病变有关。
(3)环境因素:过去有人认为早年生活环境中冷淡的和过分理智化的抚育方法,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兴趣。本症患儿的父母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迫倾向,对孩子冷淡和固执,家庭缺乏温暖。现在,否定了这种看法。经研究证实,是由于某种脑病变的关系,其发生原因,是病毒,还是代谢失调,目前尚无定论。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孤独症患者病情从温和到严重有许多类型。由于发病原因不明确,仍不太清楚孤独症对人的影响以及怎样同孤独症患者有效沟通,尤其在配合治疗方面会有很大难度,至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一种终生的慢性疾病,影响正常脑功能,不能正确理解他们所见所闻所感。治愈,难以有可能终身不治。
本新闻共4页,当前在第2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