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作者:高岩文章来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10-6【收藏到网摘】:【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局限性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
LCH)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HE染色及组织学观察,有丝分裂计数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本项研究包括22例LCH。HE染色见郎格罕细胞(LC)核因扭曲而呈现多样性,核分裂并不少见(平均每10个高倍视野7.1个核分裂像)。片状排列的细胞间可见明显不规则的细胞间隙。免疫染色见LCS-100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率平均为14.5%,病变中还散在CD68及组织蛋白酶D阳性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
结论上述结果提示,LC细胞核形态的多样性及细胞排列是诊断本病的基础;该病变的性质是LC增殖而不是LC单纯聚积,可能属于肿瘤性增生;病变中的LC属不成熟的LC前体细胞。
【关键词】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颌骨免疫组织化学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以前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由Lichtanstein于1953年提出。该病可分为3种类型:慢性局限型即嗜酸性肉芽肿,慢性播散型即韩薛柯病(Hand-Schuller-Christiandisease)和急性播散型即勒雪病Letterer-Siwedisease)。近年来通过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已查明该病变中所谓的组织细胞实际上是郎格罕细胞(LC)或其前体细胞。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临床诊断颌面部多见的慢性局限性LCH还较困难,以往的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也少有详细描述。特别是当病变炎症比较明显、嗜伊红细胞较少时,可造成病理诊断困难。我们对22例颌面部慢性局限性LCH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机理。
选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病理研究室1974~1995年诊断的LCH22例。记录其主要临床特点与X线表现。将常规制备的石蜡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其中一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特点;其他切片用链亲和素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用抗体为抗T细胞(CD45RO)、抗B细胞(L26)、抗组织细胞(CD68)、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单克隆抗体(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和抗S-100蛋白、组织蛋白酶D(DAKO公司产品)多克隆抗体。用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苏木素复染。省略1抗,以TBS缓冲液替代,作为阴性对照。细胞核或细胞浆着褐色者为阳性。
一、临床特点
22例患者,男18例,女4例(男∶女为4.5∶1),年龄从0.5岁至54岁,平均11岁,其中10岁以下者14例。12例发生在下颌,6例在上颌,3例上下颌均累及,1例部位不明。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颌骨肿物或/和牙齿松动,可伴有牙龈红肿。疼痛可有可无。X线检查主要见二种改变:以颌骨中心破坏为主和以牙槽骨破坏为主,边界均不清;也可见二种改变混合存在的骨组织广泛破坏者。临床诊断3例正确;其余者诊断最多为肿物待查,然后依次为恶性肿物,骨髓炎,牙龈癌,造釉细胞瘤及角化囊肿。
二、组织病理学特点
病变主要由灶状排列的郎格罕细胞、嗜伊红细胞及其他炎症细胞构成,此外还可见多核巨细胞与组织坏死。给观察者的初步印像是炎症性病变。其主要表现有:①郎格罕细胞在病变中多呈灶状、片状聚集。细胞体积较大,有较丰富的弱嗜伊红胞浆,细胞之间界限不清。几乎在所有病例都可见部分LC间有较明显的间隙,突出时细胞与细胞间只见少许胞浆突相连接(图1)。②LC的细胞核形态变化较大,有圆形、椭圆型、杵状、分叶状及脑回状。部分细胞核的核膜有明显凹陷形成核沟,是该病的主要特点(图2)。核染色质一般较细,少许细胞可见核仁。③核分裂不难见到,一些病例核分裂较多。本研究中,10个高倍镜视野下的LC核分裂数为1~15个,平均7.1个。④病变中有巨细胞者占11例,巨细胞呈散在分布,在LC聚积区较少或无。⑤嗜伊红细胞数量在病变中多少不等,有时聚积在血管周围。⑥其他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较少,在病变累及牙龈时,溃疡附近上皮内可见较多浆细胞。⑦病变中血管较丰富,可见管壁增厚、闭塞、管壁嗜中性白细胞浸润,组织中可见出血。本组病例中有2例见局部淋巴结中有LC的聚积,且充满淋巴窦,形成LC细胞团。其LC的形态与原发灶一致。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点
1.S-100蛋白染色可见,在所有22例中的LC均为强阳性。S-100阳性细胞呈灶状分布或片状分布,胞浆及胞核均为阳性(图3a),与HE染色的郎格罕细胞分布一致。此外尚可见组织中有少许散在的阳性细胞。多核巨细胞阴性。
2.PCNA染色:阳性细胞分布在LC灶中,仅细胞核着色(图3b)。阳性率3~28%,平均为14.5%。与分裂指数有正相关关系(r=0.86)。
3.组织细胞(CD68)染色:22例LCH中,20例CD68染色阳性,分布在LC之间。细胞核与细胞浆均为阳性(图3c)。多核巨细胞全部为阳性。
4.淋巴细胞染色:LCH灶中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分布在LC之间。B淋巴细胞较少且距LC灶较远。
5.组织蛋白酶D染色:病变中可见散在的阳性细胞,其分布与CD68阳性细胞一致。部分多核巨细胞为阳性(图3d)。
一、关于LCH的临床诊断
从本研究结果看,LCH的发病年龄较小(60%以上小于10岁),发生在颌骨中心时,主要为肿物;累及牙周组织时,常出现牙龈肿胀、溃疡,牙齿松动。发生在上颌者可表现为腭部肿物及溃疡。X线特点为颌骨中心性或(和)牙槽骨界限不清的透光区。上述特点与文献报道相符[1,2]。对临床有类似表现的患者,应考虑到该病。本病与其他二种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主要靠临床表现,特别是患者年龄小时应与Letterer-Siwe病相鉴别。本组有一例为6个月的婴儿,无Letterer-Siwe病的临床表现,如广泛内脏器官受累及发热、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临床诊断为单骨性病变,有丝分裂指数为4。因此可排除Letterer-Siwe病。
二、关于LCH的组织学诊断
根据本研究结果,LCH的主要组织学特点在于LC细胞核的变异性,即其由于扭曲而形成的形态多样性。细胞核可呈圆型、椭圆型、肾型、杆状及扭曲状,一定数量的细胞有明显的核沟。LC常呈片状排列,90%以上的病例有明显细胞间隙,有时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仅以胞突相连。在HE切片上,这些表现具有诊断价值,而嗜伊红细胞的出现可作为诊断本病的线索。当炎症细胞、巨细胞较多且有出血坏死时,可能掩盖LC本身的特点。必要时可行S-100染色或电镜观察,以确定诊断。
LCH可累及局部淋巴结[3]。颌骨病变累及淋巴结者国内文献中未见报道。本研究中2例出现局部淋巴结病变,表现为LC充满在淋巴窦中。如不注意,易误诊为淋巴结窦组织细胞增生。
三、关于LCH的发病机理
LCH的病因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反应性病变[4],也有人认为是免疫系统异常所致[5]。关于病变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多集中在组织细胞与LC的鉴别上[5~7]。本研究中LC的核分裂并不少见(平均每个高倍镜视野有7.1个),PCNA免疫染色可见较多的阳性细胞,说明该病是LC增生性疾病而不是LC简单的聚集。提示该病变可能属LC的肿瘤性增生。最近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该病为肿瘤性质[8,9]。分裂指数及PCNA指数变异较大提示病变细胞增殖活性不同,可能系处于病变的不同时期。S-100蛋白染色及LC形态观察见病变LC并不似皮肤及粘膜上皮中的长突起LC,故推测病变中的LC为不成熟的LC,属于其前体细胞而不具备抗原呈递功能。CD68及组织蛋白酶D染色见LCH中有散在阳性组织细胞,病变组织中的淋巴细胞主要为T细胞,似说明该病与细胞免疫反应有关。病变中的巨细胞CD68及组织蛋白酶D染色阳性,则说明组织细胞与巨细胞具有同源性。由于组织蛋白酶D与骨吸收有关,故组织细胞有可能参与LCH的骨吸收过程。
作者单位:100081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图1朗格罕细胞间可见明显细胞间隙×400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