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原因均可导致腰痛。在门诊的统计资料中也可看出,以腰痛症状为主诉的患者大约占一半左右。一般所指的腰痛应包括下腰、腰骶、骶骼等处的疼痛。这种疼痛在农民、工人、汽车驾驶员、运动员,长期从事弯腰负重或长期坐着工作的人中,尤其是白领族中最为常见。有的人仅仅只感到腰痛,但有的人不仅有腰痛症状,还有双侧或单侧的臀部或下肢疼痛。
由于腰痛的原因复杂,表现多样化,加之大部分患者的腰痛反复发作,给医生的治疗造成困难,以致民间有“病人腰痛,医生头痛”之说。
由于腰痛病因错综复杂,患者应到医院接受医生的正规检查。只要能准确诊断又能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腰痛并不可怕。一般对先天性畸形与后天性损伤的腰痛患者,大多数通过腰牵引、针灸、推拿、理疗、体疗、封闭、介入治疗法等结合内服中西药物的治疗,腰痛症状是可以减轻或痊愈的。对少数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可作手术治疗。因肿瘤、内科、妇科等疾病引起的腰痛,应尽早到专科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锻炼腰肌治腰痛
腰突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除正规治疗外,还可采用体疗方法,如做腰背肌锻炼。做腰背肌的锻炼,可增强腰背肌肌力,形成强有力的“腰围”,使紊乱的脊柱力学结构得到恢复。另外,锻炼腰背肌还能疏通气血,强筋壮骨,恢复脊柱功能,以及防止腰背肌僵硬。
锻炼腰背肌的方法有多种,最常采用的方法是飞燕点水式和拱桥式。
飞燕点水式 病人俯卧于床上,手和上臂后伸,头后仰,使胸部离床;躯干和双下肢同时用力向后伸,膝不能屈曲,只让腹部着床,让身体成反弓状,在此姿势下保持5—10秒钟,然后上、下肢及头、躯干放下,贴床休息5—10秒钟,再做上述动作,如此重复做10次。每天可锻炼两遍,从第2天起每遍增加2次,逐日递增,一直增加到30—60次。
拱桥式 病人仰卧于床上,两上臂自然放于体侧;双膝尽量屈曲,让臂部高高抬起,悬空保持5—10秒钟,然后轻轻放下,休息5-10秒钟,再做上述动作,如此重复做10次。每天锻炼两遍,从第2天起每遍增加2次,逐日递增,一直增加到30-60次。
注意 锻炼宜在硬板床上进行;运动量以锻炼后不感到疲劳和疼痛不加重为度,一旦运动后出现疲劳或疼痛加重,应停止1—2天后再增加运动量;持续时间为3—6个月,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随意中断,而要持之以恒。
正确姿势防腰痛
坐姿 俗话说“坐有坐相,立有站相,走有行相,睡有卧相”。正确的坐、立、行、卧姿势,能保持脊柱正常的生理弧度,符合人体力学原理,对预防腰痛非常重要。人的坐姿可谓五花八门,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坐姿是不正确的。坐姿不好容易使脊柱生理曲线受到破坏而变形,造成腰部软组织慢性劳损,而发生腰痛。同时还会造成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紧张,使肌肉僵硬,人就会显得老态龙钟。正确的坐姿应该是坐时脊柱尽可能符合生理弧度、力学原理,头颈不觉吃力、双腿适当放松;要做到坐时上身挺直,小腹内收,下颌微收,双下肢并拢,双手放在膝盖上,不要经常变换体位,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所提倡的“坐如钟”的保健坐姿。
站姿 站立姿势不良,易使脊柱不正,它是造成腰痛的隐伏根源。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两眼平视,下颌略内收,挺胸,腰背平直,收腿,双下肢直立,两足距离与双肩同宽。这样的立姿可以使全身的重力均匀的从脊柱、骨盆传向下肢。站立时双下肢应自然,避免肌肉过度紧张、发僵、疲劳及膝、髋姿势不正。如果要长时间站立可采用稍休息一下的方法,即一侧下肢向前跨小半步,重心前移,两下肢交替承重、休息。
行姿 行走应是一种自然、节律性、轻松不费力的活动。人在行走时有下肢、骨盆、腰椎的参与。行走中腰椎应保持相对的中立位,否则容易导致腰部负担过重失去稳定,增加对椎间盘的压力。正确的行走姿势应是头处于正位,双目平视,下颌微收,挺胸收腹,臀部肌肉用力,产生一种类似收缩肛门的感觉,全身的重量落在双脚的拇指上;伸直下肢迈步时有稍大一点的摆幅,一前一后的自然摆动;行走时步速要适中,每一步的行走间距要保持基本一致。
卧姿 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觉姿势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睡眠的质量,而且关系到腰部的保健和全身的健康。科学合理的卧姿应尽量使腰部保持自然的生理弧度,仰卧时通常应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以使双髋及双膝呈屈曲状。这种体位的卧姿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放松,并使腰椎间隙压力明显降低,减轻椎间盘后突,降低髂腰部肌肉及坐骨神经的张力。这种卧姿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或伴有坐骨神经痛症状的其他下腰部疼痛的人最为适合。侧卧位时应将双髋双膝关节屈曲起来,古人说“卧如弓”就是这种睡姿,它可以消除腰部的后伸,减少腰痛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