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报道
THE INTERNATIONAL LIVER CONGRESSTM 2009
内源性大麻素通过其受体(CBR1和CBR2)参与脂肪性肝病、ALD、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及门脉高压、肝硬化性心肌病的调节。
瞬时弹性(TE)测定是近年来新兴的肝纤维化无创检测方法,它通过测量肝脏硬度来评价肝纤维化的程度。在本届EASL年会上,十多项TE相关研究相继被报告。
本届EASL年会上,有学者报告,无论是对重症ALD还是对非重症ASH,MELD评分可能是最有价值的判断预后的指标。
EASL2010将在法国美丽的海滨城市尼斯举行。
酒精性肝病(ALD)发病机制
内源性大麻素
德国帕森克(Patsenker)等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定量分析CBR1和CBR2的转录,发现ALD的CBR1表达主要存在于晚期肝纤维化的切片中,在没有纤维化或纤维化程度较低的肝组织中,CBR1的免疫活性很低或缺失。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上,随着纤维化程度进展,CBR1有增加趋势,而CBR2则相反。乙醛可使CBR1 mRNA增加约2倍,但对CBR2 mRNA几乎没有影响,这提示,CBR1参与了ALD纤维化进程,而CBR2表达减少导致抗纤维化效应不足,两者的失衡共同促进了ALD纤维化的形成。
细胞色素p450 2E1
长期饮酒可以使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增加,CYP2E1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肝细胞毒性作用参与ALD的形成和发展,它还可参与酒精导致肝癌的过程,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德国学者米隆尼(Millonig)等在慢性酒精消耗患者的肝细胞中检测到致癌性外环亚乙烯DNA加合物,并证实其表达与CYP2E1密切相关(r=0.93,P<0.01)。在进一步的ALD动物实验中,检测到这种加合物的阳性原子核数量与CYP2E1表达相关(r=0.63,P=0.03)。CYP2E1抑制剂氯甲噻唑(CMZ)几乎完全阻断了亚乙烯DNA加合物生成(P<0.01)。这提示,CYP2E1在乙醇诱导的DNA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它可能参与了ALD进展为肝细胞癌的过程。
既往研究认为,部分酒精性肝病患者存在显著的淋巴细胞浸润,并且T细胞会对酒精加合物修饰的新抗原发生反应,产生抗CYP2E1抗体。但英国学者 琼斯(Jones)认为,尽管在ALD患者中可以观察到这种低滴度的抗CYP2E1抗体反应,但还是不能说明其与T细胞自身反应或生化、组织学指标之间有关联。
基因表达
酒精性肝病的发生机制很复杂,与基因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西班牙多明戈兹(Dominguez)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7例酒精性肝炎(ASH)患者和7例正常人的2万个肝脏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发现ASH患者与正常人存在1262个基因差异,其中ASH患者基因有6条不同的表达途径:细胞通讯(24个基因)、细胞外基质(ECM)受体交互作用(24个基因)、黏附斑(58个基因)、细胞循环(49个基因)、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交互作用(33个基因)和缝隙连接(15个基因)。分析结果提示,白介素8(IL-8)、凝血酶致敏蛋白、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NFRSF)12A均可作为新的治疗靶向。
肝脏铁超负荷机制
铁调素(Hepcidin) 是新近发现的一种调节机体铁稳态的抗菌多肽,主要在肝脏中合成,然后进入血液循环,通过抑制十二指肠吸收铁和巨噬细胞释放铁来参与铁调节。德国Millonig等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研究发现,乙醇介导的氧化应激可造成肝脏hepcidin分泌不足,而使ALD患者肝脏铁超负荷。
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无创诊断
德国缪勒(Mueller)等对应用酒精解毒剂的50例ALD患者进行TE测定,结果显示,在平均5.5天的观察期内,大部分患者的纤维扫描(FS)值下降,平均下降3.4 kPa,而且,FS值的下降与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胆红素水平下降(分别下降77 U/L和0.6 mg/L)显著相关,研究者认为,FS值是肝纤维化的独立预测因子。
另外一项研究对103例ALD患者(日饮酒量>60 g)的肝硬化程度及组织学纤维化评分的比较发现,在未根据AST值和胆红素浓度进行筛选时,在F4期肝硬化患者中,TE测定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FS临界值为24 kPa。在排除AST>100 U/L或胆红素水平持续下降的患者后,TE测定的ROC曲线下面积提高至0.94,临界值降低至14.7 kPa。研究者认为,当ALD患者AST水平低于100 U/L且胆红素水平稳定的时候,TE测定为筛查A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判断其预后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但是,另一项对49例经TE测定确认为肝纤维化F3期的ALD患者研究显示,与肝活检比较,能被TE正确分级的有32例(65%),其中12例为重症纤维化(F3),20例为肝硬化(F4),F3期和F4期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6和0.864,其余17例(35%)TE测定结果与组织学分级存在差异。TE与肝静脉压力梯度(HPVG)明显相关(r=0.632,P<0.001)。此外,将TE与其他无创性肝纤维化评分比较还发现,当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评分>1.5时,TE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4%、71.4%、92.9%和25%,当Forns纤维化指数评分(包括血小板计数、γ-谷氨酰转移酶、胆固醇和年龄4个参数)>6.9时,上述4个值分别为42.1%、85.7%、94.1%和21.4%。将校正的临界值13.9 kPa(F3)和19.6 kPa(F4)用于该人群时,T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81%和59%、80%和76%。
由此看来,目前使用的临界值还不足以预测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严重纤维化,尚须大量前瞻性研究来确认一个更有价值的TE临界值。
酒精性肝病预后判断
为了尽早确定酒精性肝病高危患者及其预后,韩国学者金(Kim)等对123例AL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黄疸出现时及黄疸后的第1、3、7、14天分别计算受试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动态变化(delta-MELD)、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和判别函数(DF)评分,并计算其ROC曲线下面积。多变量分析(Cox模型)显示,第3天MELD评分大于0.20 [相对危险性(RR)=7.206,95% CI :1.183~43.905,P=0.032]、肝肾综合征表现(RR=5.393,95%CI:1.315~22.117,P=0.019)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RR=2.515, 95%CI:1.155~5.476,P=0.020) 是短期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者认为,根据黄疸后3天的实验室结果计算出的MELD评分是一项比较好的重症ALD患者死亡率的客观预测因子。
为了探讨非重症ASH患者的远期发展,莫诺(Moreno)等回顾调查了311例经肝活检证实为ALD的患者,其中51例是非重症ASH,包括肝功能失代偿22例,肝功能检查异常29例。非重症ASH患者的卡普兰-迈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1、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97.7% 、90.4% 、83.1% 和71.6% 。在患者死亡原因中,73%的病例与肝功能失代偿有关,其中脓毒症合并肝衰竭占50%,单纯肝衰竭占37.5%,静脉曲张出血占12.5%。在单变量分析中,2年生存率的预测因素有:是否饮酒(P=0.04)、白蛋白(P=0.014)、胆红素(P=0.037)、Child-Pugh评分(P=0.021)、AST(P=0.036)和MELD评分(P=0.005)。在多变量分析中,MELD评分是唯一的独立预测变量(P=0.001),最佳临界值为12。与以往观念不同的是,肝硬化和肝功能失代偿对非重症ASH患者的预后判断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