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1.浅表脓肿略高出体表,红、肿、热、痛及波动感。小脓肿,位置深,腔壁厚时,波动感可不明显。 2.深部脓肿一般无波动感,但脓肿表面组织常有水肿和明显的局部压痛,伴有全身中毒症状。
诊断依据1.浅部:脓肿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及压痛,继而出现波动感。 2.深部:脓肿为局部弥漫性肿胀,疼痛及压痛,波动不明显,试验穿刺可抽出脓液,也可作超声波协诊。
治疗原则1.及时切开引流,切口应选在波动明显处并与皮纹平行,切口应够长,并选择低位,以利引流。深部脓肿,应先行穿刺定位,然后逐层切开。 2.术后及时更换数料。 3.全身应选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伤口长期不愈者,应查明原因。
用药原则1.浅表,经切开引流后可选用肌注或静滴应用抗生素“A”+“B”。 2.深部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者,可选用“C”类广谱高效抗生素和支援疗法。
辅助检查1.对于病史明显的一般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于病史不明显,肿块巨大需进一步对肿块性质、大小往往难于作出鉴别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和“B”。
疗效评价1.治愈:切开引流后,脓肿消失,切口基本愈合,全身症状消失。 2.好转:脓肿切开引流后,引流通畅,伤口肉芽健康,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
(责任编辑:H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