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间隔穿破是急性心肌梗塞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急性心肌梗塞引致的心脏穿破中位于心室间隔者约占10%。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病例的病理解剖资料中,心室间隔穿破的发生率为1.3~2.0%。1847年Latham报告首例病人,1957年Cooley施行外科缝补术获得成功。
【临床表现】
心室间隔穿破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在心肌梗塞后数日至2周呈现粗糙的全收缩期心脏杂音。杂音通常位于胸骨左缘下方,可传导到腋部。约半数病人伴有震颤。一部分病人在开始呈现杂音前感觉剧烈胸痛。心室间隔穿破后急剧产生心室水平左至右血液分流。穿孔口径大,分流量多者可迅速呈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约50%病人因病情严重短期内可死于心力衰竭和休克。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显示肺血管影纹增多。
心电图检查可显示心肌梗塞的部位。
右心导管检查在心室水平可发现血氧含量增高,肺循环血流量常超过体循环血流量1倍以上。肺动脉压及肺微嵌压升高。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有助于明确心室间隔穿破的位置和数目,了解左心室功能状况和判明有无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其轻重程度,但不宜用于病情严重的病例。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助于了解冠状动脉分支病变的数目和程度,对判定是否需要同期施行冠状动脉分流移植术可提供重要资料。
超声心动图及超声脉冲多普勒检查以及核素心肌扫描也有助于判定心肌梗塞的部位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