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击出性骨折
击出性骨折又称眶底爆折。早在1889年,Lang首次报道一例由于眶底骨折引起眼球陷没和复视的病例,以后King(1944)又有报道,Smith(1957)正式命名击出性骨折(blow-out fracture)。
小编提醒:颞骨骨折的概述
【诊断】
1.检查眼球上转运动,若患侧眼球不能向上转动,即可确定诊断。
2.眶缘触诊,有无阶梯状变形和移位。
3.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有参考价值。
4.下直肌牵引试验 结膜囊内表面麻醉,用眼科有齿钳从巩膜挟住下直肌肌腱,使眼球转动,如已被嵌顿,则眼球向上运动受限,可与健侧比较。
下直肌牵引试验
用镊子夹持下直肌腱膜,证明眼球旋上运动已恢复者为阴性。
5.X线片有重要诊断价值,摄鼻颏位、鼻额位及侧位片,可发现下列病变:①上颌窦顶部有不正常的软组织影。②可见眶内组织脱入上颌窦顶部,呈悬滴吊床样阴影。③有时可见血液和眶底骨片突入上颌窦中。④眶底骨质缺损。
6.眶部CT扫描 轴位及冠状面CT扫描能清晰地显示骨折状态和眶内容物脱出程度,也可显示面部其他骨折,能为患者的伤情进行综合评价。
【治疗措施】
关于早期施行手术治疗,过去曾有争议,现已逐渐统一认识,即发现眼球陷没、复视和下直肌嵌顿,X线片显示眶下坠破坏,应暂观察1周,待眶部肿胀消退后再行手术,松解已嵌顿的下直肌,回纳脱入上颌窦内的眶内软组织,并行眶底骨折复位。若观察超过3周,则伤处发生骨性愈合,手术困难。反之,凡单纯性眶底骨折无眼球陷没和复视者,可继续观察两周。如无上述症状,可行保守治疗。总之,对于手术治疗者,手术越早效果越佳。
(一)睫毛下切口进路 在局麻下,于下睑睫毛下沿皮肤自然绉纹做横切口,分离眼轮匝肌至眶缘,在皮肤切口中部,缝一丝线将皮瓣向下牵引,显著眶下缘,横行切开骨膜,自眶底骨膜外进行广泛分离,探查眶底骨板,找到骨折处,松解被嵌顿的下直肌和其他眶内组织,将其拉入眶内,根据眶下壁骨缺损的大小与形状,取自体髂骨,削成瓦片形,盖于骨缺损处,进行眶底修复,手术操作须严格无菌。
击出性骨折眶底髂骨片移植法
(1)睫毛下切口进路 (2)剥离眼底、上颌骨前壁和颧骨前壁的骨膜 (3)虚线示骨膜下囊袋的范围 (4)在囊袋内置入髂骨嵴骨片,骨片外层用电钻头磨成沟状
(二)下穹窿切口进路 在下穹窿行浸润麻醉,局麻药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以减少出血。沿下穹窿做切口,向内、外眦延伸,剥离内、下、外三个眶壁的骨膜。探查眶底骨质缺损,松解嵌顿的下直肌,并将其和眶内软组织一同回纳眶内。根据具体情况行眶底修复术。此进行可将眶底充分暴露,便于操作,并避免了面部瘢痕。
(三)上颌窦进路 麻醉和切口与上颌窦根治术相同。凿开上颌窦前壁,吸出窦内血块,向上颌窦顶部探查,先在下直肌的嵌顿处绕缝一线,作为牵引协助剥离之用,然后将游离的下直肌向上推入眶内,尽可能使骨折片复回复位。凿开上颌窦内侧壁对孔,由此填入碘仿纱条,作为支持和固定之用。填塞物应维持10~15日。此法便于回纳眶内组织,且面部不遗留瘢痕,但对修复眶底不如以上方法便利。
(四)眶―上颌窦联合进路 即鼻眼联合进路,系Kirkegaard(1986)根据取长补短原则,将上述二、三方法联合应用,使操作方便,疗效提高。
小编提醒:补钙可有效降低骨折发病率
【病因学】
据Crumley(1977)324例致伤原因统计,车祸占65%,拳击16%,钝器伤11%,跌伤6%,其他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