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后脓肿为咽后间隙淋巴结的化脓性病变。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其中半数以上发生在周岁以内。咽后脓肿(retropharyngeal abscess)为咽后间隙淋巴结的化脓性病变。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其中半数以上发生在周岁以内。咽后间隙为一潜在间隙,上起颅底枕骨部,下连后纵隔,前为颊咽筋膜,后为椎前筋膜。下部齐3~4颈椎平面,相互粘着,故脓肿极少下延入胸腔后纵隔;两侧与咽旁间隙有不完整的筋膜相隔,故感染可能在两间隙相互扩散。咽后间隙内充以疏松结缔,在中线结缔组织密集形成正中缝,将其分隔为左右两间隙,因此,急性咽后脓肿多偏向一侧。每侧间隙中有淋巴结3~8个,有口咽、鼻咽、鼻腔、鼻窦、咽鼓管、鼓室和腮腺等区域的淋巴汇入,3~5岁后逐渐萎缩消失,因此,婴幼儿发生咽后脓肿者较多。
预防保健
咽后脓肿在用手指触扪检查须慎重轻柔,在作穿刺或切开排脓也应有充分应急准备,如吸引器、直达喉镜等,以免脓肿突然破裂,脓液流入呼吸道而致窒息甚或死亡。
治疗方案
急性脓肿应及时切开排脓。术前应充分准备好器械、照明及吸痰器。患儿取仰卧头低位避免术中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引起窒息。用压舌板或直达喉镜暴露咽后壁,在脓肿最隆起处进行穿刺抽脓,然后在脓肿最低部作一纵形刀口,以长血管钳扩大创口,畅通引流。每日复查,如有积脓,再用血管钳撑开切口引流,直至痊愈。
术前及术后应给大量抗生素静脉滴注,以控制感染,并行支持疗法。
结核性冷脓肿如无颈椎病变者,排脓后应行链霉素肌注,每日1克,并口服异烟肼,每日100毫克。如有颈椎病变,宜颈外切开排脓,刮除病灶,固定头颈,并进行抗痨治疗。
其他方案:
1、急性咽后脓肿 施行切开排脓。取仰卧头低位,用压舌板或进接喉镜轻压舌根暴露口咽后壁,即以长粗穿刺针穿刺抽脓。随后用尖刀在脓肿下部做一纵切口,并用长血管钳撑大切口,排尽脓液;术中随时用吸引管吸出脓液。喉咽部脓肿,可在直接喉镜下进行手术;操作方法同上,术中应准备好氧气、气管切开包、喉镜及接管等器械,以便在意外情况出现时使用。术后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3天后复查伤口,如有积脓,再用血管钳撑开切口排脓。若因设备条件所限不能施行手术,可考虑抽脓治疗。有些病例经反复抽脓,也能痊愈。
2、结核性咽后脓肿 除抗痨治疗外,可在口内穿刺抽脓,脓腔内注入0.25g链霉素液,但不可在咽部切开。并发颈椎结核者,宜由骨科医师 在治疗颈椎结核的同时,取颈外切口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