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软组织肿瘤

软组织肿瘤的放射治疗

2009-07-17 转载 A +

  [概述]:

  软组织肿瘤起源于粘液、纤维、脂肪、平滑肌、横纹肌、间皮、滑膜、血管、淋巴管等间叶组织并且位于软组织部位(内脏器官除外)的肿瘤称为软组织肿瘤。其种类繁多,名称繁杂。良性者称为瘤,恶性者称为肉瘤,冠以组织类型的名称。两者的界限基本上是以有无转移能力 为标准,介于两者之间者称为交界瘤。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70年代初期,肢体软组织肉瘤的生存率仅为25%~ 30%,而近10年超过70%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放射治疗(简称为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以广泛切除术辅以放疗为基本治疗模式的5年局部控制率可达80%~ 90%,5年的生存率亦提高到了60%~ 80%,可见放疗在软组织肉瘤的治疗中有着显著的疗效。根据放疗与手术的不同组合和先后顺序,可以将放疗区分为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和术中放疗。

  一、术前放疗

  术前放疗也就是首先放疗然后进行手术,放疗在手术前进行。术前放疗可以使肿瘤体积缩小,提高保瘤肢体功能、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的可能性;降低肿瘤细胞的活性,减少肿瘤的局部种植和转移的几率;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一般临床上术前放疗的剂量为 5000cGy ,每次180 ~ 200cGy,从开始准备放疗到放疗结束一般需要6周左右的时间。放疗后休息4 ~ 6周,待肿瘤进一步缩小,放疗引起的局部红肿减轻后再安排手术治疗。术前放疗多认为更适于肿瘤体积较大(>15cm)或肿瘤的病理结果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差的肿瘤。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通常术前放疗时,由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明确,放疗的范围相对于术后放疗要小,放疗的剂量相对较低,治疗后的功能保持相对要好,另外术前放疗时肿瘤周围的血液供应未被破坏,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高,但也有明确的证据,术前放疗后可能会增加伤口的并发症。

  临床上还会遇到另外一种情况,软组织肿瘤的患者已在基层医院首先以良性肿瘤的诊断实施了一个较小范围的肿物切除术,这样就诊于大型医院后,给予再次的扩大切除术就成为了重要的和首要的救助措施,因为检测报告认为,这种情况下,约25% 的病例会有大体肿瘤的残存;约50% 为显微镜下的残存。那么,此时应该术前还是术后放疗呢?美国的一个癌症中心针对295例有上述经历再次手术的病例进行了研究,其中174例于扩大切除术后给予放疗,手术标本肿瘤的残存率为54%;121例先给予术前放疗,再给予扩大切除术,肿瘤的残存率降为36%,全组5、10、15年的局部控制率为86%、84% 和81%,全组的肿瘤专项生存率相应为83%、78%和71%,这是很好的治疗结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充分体现了术前放疗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二、术后放疗

  术后放疗就是放疗在手术后进行,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放疗与手术的联合方式。对于第一次扩大切除术后复发再次术后的患者以及肿瘤较大(>5cm)、病理显示肿瘤分化差的患者,建议常规进行术后放疗。目前的研究显示,放疗一般在外科手术后10 ~ 20天开始,术后照射的最初设野范围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控制在肿瘤边缘外放5 ~ 10cm的范围,放疗剂量应达到5000cGy;肿瘤外放2cm的区域的照射剂量一般应不低于6000 ~ 6200cGy;如果术后有肉眼残留病灶时,需要采用递次缩小照射体积的放疗技术进一步提高局部的照射剂量,当采用递次缩小照射体积的技术时,高复发危险区域的放疗剂量可达6500 ~ 7000cGy。放疗的整个过程一般需要6~7周。

  对于放射治疗的具体实施,体位的固定及摆位的重复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保证准确放疗的基础,要求患者要根据医生的要求尽量在整个放疗过程中保持治疗体位的一致。放疗野一般不应横贯上、下肢横径,至少应留有2 ~ 3 cm的条形区不受照射,以利于体液的回流。照射野的设置尚需考虑到必要时骨和关节的防护,以保证疗后良好的功能。放射治疗射线的能量可选择4 ~ 6MV或更高一些能量的X线,或与适宜的电子束相结合。通过二维或三维治疗计划的设计,从而选择合理的射野设计,使靶区(即放疗的范围)获得均匀的剂量分布同时正常组织得到更好的保护。放疗的技术除了常规外照射外,还有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后两者是目前最先进的放疗技术之一,能够使治疗区域的剂量分布更加合理,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有望减轻放疗引起的副作用,同时提高放疗的疗效。

  三、组织间近距离放疗

  组织间近距离放疗是相对于普通的外照射而言的,普通的外照射时射线是从体外经过正常组织来进行治疗的,而组织间近距离放疗时放射源贴近肿瘤区域,放射线直接到达需要治疗的区域,这种放疗技术的优点在于肿瘤治疗区域的放疗剂量高,而正常组织受到照射的体积少、接受的剂量低,从而有望提高局部控制率,同时减少正常组织的放疗损伤。近10年来组织间插植治疗更多地应用于软组织肉瘤的术后照射,同样取得了很好的局部控制效果,尤其是对于病理组织学显示分化程度差的肉瘤。目前组织间插植的方式多采用术中由外科医生和放射治疗医生共同确定植管的范围和潜在肿瘤负载的重点部位,一般包括瘤床纵向2 ~ 3 cm,旁向1.5 ~ 2.0 cm的范围。置管应取与切口一致的纵向,间距1.5 ~ 2.0 cm,单层插植的治疗厚度为2 cm。一般多采用铱-192 低剂量率的后装治疗,因此保留植管照射时间需4 ~ 6天,总的放疗剂量2000 ~ 6000cGy不等。

  四、术中电子线放疗

  术中电子线放疗就是在手术中即刻进行电子线的放疗,这种治疗的好处在于:手术视野下由外科医生和放射治疗医生直接确定放疗的范围,放疗范围的确定更为准确,然后采用相应能量的电子线放疗,不仅可以给予肿瘤区域较高的放疗剂量,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目前已有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术中电子线放疗的疗效。

  另外,在肿瘤的放疗中和放疗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放疗相关的毒副作用,如放疗区域皮肤的红肿、色素沉着、甚至破溃,乏力,恶心,白细胞降低等,这些反应多是暂时性的,在放疗结束后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当然你应当将所出现的不适感觉随时告诉你的主管医生,医生会帮助你来减轻这些毒副作用。其次,有些放疗的毒副作用是长期的,甚至是不可恢复的,如放疗引起的皮肤纤维化(会使局部变硬)。但无论如何绝大多数患者的放疗是安全而又有效的。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