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居民饮食模式的多样化,摄食生鲜及未彻底加热的水产品人群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食用受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水产品易引发伤寒副伤寒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脉搏便缓、食欲减退、腹部不适,部分患者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为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卫生部建议:水产品养殖加工经营单位要加强对水产品养殖、加工、经营过程的卫生管理,提供生鲜水产品的餐饮单位要避免水产品的污染。消费者应避免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毛蚶、牡蛎等水产品。各地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知识,防止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天气渐渐转暖,细菌繁殖开始活跃,肠道传染病开始增多,提示居民,饭菜要烧熟烧透,特别注意海水产品和卤肉制品加热要彻底;剩饭菜应回锅热透,厨房操作要生熟分开,现烧现吃,防止食物污染和中毒。在农村,要加强饮用水消毒处理、粪便入厕覆盖减少环境污染、消灭苍蝇,以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5月份以后,伤寒、副伤寒病人逐渐增多,凡遇持续高烧3天以上自觉疲倦、乏力、食欲下降、腹胀的病人,不要轻易当作感冒来治。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传染源是伤寒、副伤寒病人和带菌者。主要传播途径是经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传播。夏秋季节时该病的高发期,由于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差,伤寒的发病农村高于城市,而且以暴发多见,城市以散发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0―30岁年龄组,尤其是农民和学生,儿童略次之。近年来伤寒的暴发常见于居住拥挤的特殊人群和学生中。
因此建议居市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或吃烧烤之类的东西。
2.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和瓜果,生食的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后食用。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喝开水,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
4.剩饭菜、海产品、卤肉等食用前一定要烧熟煮透,厨房要有防蝇设备,安装纱门纱窗。
5.凡是有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烧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6.伤寒副伤寒是传染病,伤寒的传染源是伤寒副伤寒病人和带菌者(包括潜伏期带菌、恢复期带菌、慢性带菌、健康带菌)。病人从潜伏期至整个患病期间都能够随粪便和尿排出大量伤寒杆菌污染外环境,尤其是病程的第2-4周传染性最强。提醒居民一旦周围有人出现该类疾病,需马上进行隔离治疗。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提高警惕,注意发现伤寒、副伤寒病例,追踪密切接触者并进行医学观察和预防服药处理。对病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将疫情苗头遏制在萌芽状态,预防暴发疫情的出现。给家庭和社会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