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专利名为“长效重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在制备防治肝衰竭药物中的用途”。据专利发明人、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李海博士介绍,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常常在短期内出现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严重损害,甚至还会发生在从来没有肝病的患者身上,其死亡率高达70%-80%以上。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为重症肝功能衰竭导致死亡的人数为30-50万。而病毒性肝炎依然是我国引起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的主要原因,其中80%以上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 尽管近年来肝移植手术和人工肝已成为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但由于供体数量上的稀缺,以及治疗本身经济费用昂贵,因此仅有极少数患者能获得上述治疗。“由于暴发性肝衰竭缺乏有效的早期预警与诊断体系,治疗上缺乏有效药物,导致我国降低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的压力巨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快速阻止肝细胞急性坏死的药物来治疗肝功能衰竭。”李海说。 目前,医学专家已经陆续找到了造成急性肝细胞坏死的一系列信号传导靶点,其中肝细胞膜I型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是其中最重要的靶点,也是研制抗急性肝细胞坏死新药的明确药物靶点。如果阻断了肿瘤坏死因子α与其受体的结合,也就阻断了肝细胞坏死的启动,从而使药物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成为可能。 李海博士经过长期研究,首次发现常规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无法阻止大面积急性肝细胞坏死的原因在于其在机体内半衰期短,不能维持稳定持久抗肝细胞坏死的作用。研究小组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对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进行改造,制备出不同形式提高疗效。根据动物实验发现,经这种方法干预后,病死率降低到了零,疗效明显提高。 李海博士表示:“由于新颖性、创新性和工业实用性,该发明专利目前是肝衰竭药物治疗领域内第一个可进一步开发新药的专利,同时也是开发细胞因子靶向治疗重症肝衰竭的原始性应用专利,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另外,该专利目前正通过国际专利PCT途径申请美国、日本、越南及马来西亚四国的专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