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肺结核防治科专家李长裕介绍,这5类疾病分别是糖尿病、矽肺、慢性肾功能衰竭、艾滋病和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致使免疫功能低下。
专家表示,由于并发后的治疗比单纯的肺结核要复杂,上述疾病患者尤其应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发现并治愈传染源患者,减少结核菌传播的机会,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加强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此外,建议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减少感染和发病机会。
据介绍,“咳嗽传染”是肺结核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随地吐痰形成的“尘埃传染”也能造成传播。大咯血、自发性气胸都是肺结核急症,需紧急处理。此时病人可先服些镇咳药,咯血病人还可服些止血药,把冰袋放在胸部病变相应出血部位,尽早到医院治疗。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 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结核俗称“痨病”,是结核杆菌侵入体内引起的感染,是青年人容易发生的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的高发峰年龄。潜伏期4~8周。其中80%发生在肺部,其他部位(颈淋巴、脑膜、腹膜、肠、皮肤、骨骼)也可继发感染。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接触排菌的肺结核患者。解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结核已基本控制,但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艾滋病的传播,结核病又卷土重来,发病率欲演欲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