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阑尾炎症越轻,手术越早,术后切口感染率越低。 对于糖尿病病人、贫血、低蛋白血症、接受激素疗法、化疗及免疫抑制疗法的病人,术前对其正确及积极治疗,增强抵抗力并早期手术治疗。 手术者不可把阑尾切除视为简单小手术而掉以轻心,术中各环节应进行规范的无菌操作及无创操作。 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静脉滴注,对急性阑尾炎,无论是否化脓,坏疽或穿孔手术前均应用一次较大剂量抗生素,首选氨基苷类或头孢类抗菌素+甲硝唑术前30min静脉滴注,使抗生素浓度在血浆及组织中迅速达到峰值。 切口位置选择恰当,大小合适,进腹后腹膜外翻保护切口,估计化脓时备吸引器,以防止脓液污染切口。 针对不同类型阑尾炎,采取不同术式,尽可能不用逆行切除法,妥善处理残端,尽量减少腹腔及切口污染。 阑尾切除术后用0.2%甲硝唑溶液冲洗残端周围手术野,然后吸净,避免全腹腔冲洗,以防污染扩散。 选择性应用腹腔引流管,对于化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在阑尾切除后,可从切口外另戳小口放置引流管引流腹腔内残留脓液。 缝合腹膜后常规用0.2%甲硝唑溶液冲冼腹壁切口,估计可能发生感染时腹壁各层用可吸收缝线缝合,铬制肠线为一种异型蛋白的抗原,能促使多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向切口聚集,清除病原体,同时减少缝线异物存留及缝线反应。 切口确切止血,逐层缝合,不留死腔,术毕以纱布同向挤压排出切口内积血及积液。 选择性应用皮下引流条,对化脓、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手术时切口明显污染或皮下脂肪过厚者,估计可能感染或脂肪液化者,可在皮下放置乳胶引流条,术后24h拨除。 术后预防性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因阑尾炎多为混合性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大肠杆菌及厌氧菌为主,故首选氨基苷类或头孢类抗菌素+甲硝唑静滴,疗程3~5天。 发现切口感染迹象时及早处理,早期以75%酒精外敷,局部微波理疗,多能Ⅰ期愈合。感染明显时,及时拆除缝线,清除异物,充分引流。 讨论: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的原因与疾病本身的特点有关,更与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是否恰当及手术操作规范与否有关,减少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关键是预防。我们通过采取上述综合防治措施,明显降低了各型阑尾炎的手术切口感染率。 小编提醒: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外科频道 (实习编辑:陆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