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所致结膜、皮肤和其他组织的黄染以及尿等体液呈深黄色。 黄疸病因分类: 1、溶血性黄疸(先天溶血性黄疸-多见于婴幼儿,后天药物或感染引起红细胞破坏等) 2、肝细胞性黄疸(肝炎病毒性肝炎,其他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肝炎,药物引起肝炎等) 3、梗阻性黄疸(肿瘤-包括肝、胆、胆道、胰腺等,肝内外胆管结石,胆道狭窄等) 不少患者因为黄疸误认为是病毒性肝炎,反复做肝炎病毒相关检查,没有任何发现,后来发现是胆道肿瘤或者是结石,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最后导致肿瘤扩展和转移。因此选择最好的就诊科室,正确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当你发现身边有人皮肤巩膜黄染时,如何指导他(她)正确就医呢? 在对治疗方法上我们就可以将黄疸分成 1、内科性黄疸:需要内科治疗的黄疸(如:先天溶血性黄疸,药物引起的黄疸,肝炎病毒引起的黄疸等) 2、外科性黄疸: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黄疸(如:结石,肿瘤,胆管狭窄,寄生虫病等) 在区分内外科性黄疸,如下几项检查是很有意义的。 1、腹部彩超:对胆道梗阻性疾病(如:肝内外胆道结石、肿瘤等)诊断率高,且价格相对低,如果发现黄疸并且胆道扩张的人应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 2、CT、MRI:此项检查清晰度高,对外科性黄疸诊断率高,但价格较彩超高,建议经彩超怀疑外科性黄疸病人进行此项检查明确。 3、ERCP:对肝内外胆道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癌,壶腹周围癌等有很高诊断价值,特别是胆道结石还具有治疗意义,可以在内镜下直接取石,免除手术的痛苦和创伤。 如果已经明确是外科性黄疸的病人,应及时到外科进行治疗,否则可能延误及时手术时期,引起严重的后果。 下面就简介绍一下该院的普外科在治疗外科性黄疸的常规治疗方法和新技术。 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外科治疗中的主要手段和治疗方法,我科积极跟随世界潮流,将微创理念积极融入各个手术中,对于梗阻性黄疸患者,我们将作术前全面评估,制订符合个人的手术方案,实行个体化治疗,减少患者痛苦和增快术后恢复。目前我科能开展的有关外科性黄疸治疗中,开腹手术有:开腹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单纯肿物切除,开腹胆道取石术,开腹胰腺切除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微创的有: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ERCP及取石等。每个手术适应不同的人群,对于肝内外胆道结石、十二指肠乳头癌患者,ERCP既能起诊断又能起治疗的作用,目前已开展数十例,术后第二天即可出院,术后创伤小,恢复快。腹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亦是肝外胆道结石的好手段。对于胰头癌、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胆总管癌等,我科在王广义主任领导下,积极开展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该手术是此类疾病的根治性手术,具有手术彻底,预后生存率高等优点。Whipple手术已经成功开展了数百例,术中采取胰管外引流术,使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恢复较好,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当然早期明确诊断是早期癌症的治疗的前提,勿因为出现黄疸就认为是得了肝炎,延误了手术时机。 建议:对于普通黄疸患者作如下几项常规检查: 1、肝功、血常规、尿常规、两对半及丙肝抗体。 2、腹部彩超,必要时行腹部CT检查。 最后祝愿各位黄疸患者都能得到正确诊断和准确治疗。为方便患者就医和咨询,小编还咨询到吉大一院周一至周五每日上午在肝胆外科由专家坐诊。 (责任编辑: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