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中坚力量”之所以猝死几率高,除身体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外,直接诱因就是情绪过度紧张、心理压力太大。 日前,广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刚满50岁的教师胡湘岳突然毫无征兆地倒在了讲台上,被突发的心血管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而就在2007年,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猝死”事件相信不少读者仍然记忆犹新――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一名副主任医生突然猝死、广东省名律师颜湘蓉猝死事件…… “‘中坚力量’发生猝死的现象近年来与日俱增,如果他们本身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外加工作生活压力大这个外在诱因,很容易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专家介绍,临床观察发现,脑力劳动者发生猝死的几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因此自我解压、定时体检成为重中之重。 “另类”心脏病专袭青年 中青年猝死位列亲人“人生负面事件”榜首 目前,“猝死”在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死亡时间不定。著名国际大型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为了形成国际统一标准,特根据死亡的时间,将“猝死”定义为:1小时内死亡,6小时内死亡和24小时内死亡等3种,许多疾病如心、脑、血管、胰腺炎,还有剧烈运动等都可以造成猝死,而比例最多的心性死亡一般发生在1小时内和6小时内。专家认为,倒在工作岗位上的人群突然发生猝死的原因是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或体力运动负担造成心肌缺血诱发心电紊乱、心律失常,从而导致死亡。 中青年猝死往往会对亲朋好友造成巨大打击。一项调查表明,在人生43件“生活负面事件”中,中年丧偶位居榜首(得100分),远超过坐牢(得63分)带来的伤害。而如果是猝死,得分还要翻番。专家指出,此类人群很可能身兼重要的社会职责和担当着家庭支柱,所以此类事件对家庭、社会都是巨大损失。她强调,中青年尤其是本身曾查出心脏功能存在异常者一定要将防止心脑血管意外列入日常“警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