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口吃

2009-03-27 39健康网 A +

  一、病因和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和以下原因有关。   1、遗传因素:口吃患者家族发病率可达36%~55%,故有人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可能为单基因遗传。也有人发现口吃患者及亲属中左利手多见,认为口吃与大脑优势侧有关。   2、躯体因素:较多儿童围产期或婴幼儿期曾受到有害因素作用,如胎儿期母体患妊娠毒血症、出血或躯体性疾病,或发育过程中患某些传染病使神经系统功能弱化,言语功能受累而致口吃。   3、精神因素:儿童口吃往往发生在急性或迁延性精神创伤之后,因而不少学说认为精神因素可能为口吃的重要发病原因。   4、其它因素:有的学龄前儿童罹患口吃是因模仿所致。有资料则根据脑电图、发音肌肌电图和氟哌啶醇临床疗效。推断口吃可能与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复合体活动增强、发音肌功能不协调、和基底节存在生化障碍等因素有关,但尚待临床进一步论证。   总之,口吃可能是生理与心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临床表现   主要为言语节律失调,语音或字句的重复、中断、阻滞而不流利,可伴有言语助动的动作,如跺脚、拍腿等。口吃患儿常表现胆小。退缩、自卑心理或其他情绪障碍。   须符合下列三项:   ①经常出现语音或音节的重复或延长,影响说话的流畅性;   ②无表达内容障碍;   ③排除抽动症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因发音-呼吸器官的紧张性痉挛,导致语言节奏失调,在激动、恐惧或情绪激动时更易发生。可表现为第一字发音时发不出,第一字重复,话语中途某字发音障碍,或无意义地重复发音等不同形式。患儿说话时,可伴有跺脚、摆手、挤眼、歪嘴、口唇颤抖、躯干摇晃等动作。并易因口吃影响产生孤僻、自卑、羞怯等性格,部分患儿常易兴奋或激惹,并伴有情绪不稳和睡眠障碍等。   三、治疗   口吃儿童的语言器官及神经系统一般都无异常,因此,只要及时进行矫正,其口吃习惯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儿童口吃的矫正分为心理治疗和语言矫正训练两个部分。   (一)心理治疗   家长要为口吃的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安定的环境,消除其思想负担,以减轻患儿的口吃症状;当孩子有口吃时,不要模仿、嘲笑孩子,不要使周围的人过分注意孩子说话的缺陷,不能表现出急躁情绪或粗暴地中断孩子讲话,父母应多给予安慰和鼓励;指导孩子说话时放慢速度,降低音量,从容不迫地讲,引导孩子树立克服口吃的自信心。   (二)语言矫正训练   帮助儿童进行语言矫正训练,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让孩子减慢说话的速度,这样既可减少口吃的发生,又可使人听得清楚。当孩子不再口吃时,再慢慢提高其说话速度。   2.让孩子说话时降低音量,因为轻声地说话能有效地防止口吃。   3.对于每句话的第一个字要诱导孩子缓慢地、轻轻地发出音来,然后向第二个字轻轻地滑动。因为口吃的孩子大多对短语的第一个字发音感到困难,如果发音过急或过重,口吃势必会发生,因此这一点很关键。   4.多讲多练。在日常生活中要利用一切机会与口吃的孩子进行交谈和练习,不要间断或半途而废。可以让孩子唱歌、念儿歌、讲故事或复述个人愉快的事,锻炼其说话的连贯性,以帮助其纠正口吃。也可以通过换一种语言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口吃,比如原来说上海话的孩子,可以让他讲普通话,改变其语言习惯,迫使他动脑筋,想好了再说。 (实习编辑:陈晓双)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