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凝血障碍
综合 知识 问诊 找药品 文章

凝血障碍病因

1、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功能不良

2、抗凝物质的缺乏或增多,纤溶系统的过度激活

正常人血液在血管中呈液态。当血管受损时,血液流出血管即凝成块状堵在破损处,使出血停止。止血机制的发生是由于凝血系的激活,即血浆中存在着的凝血因子发生了一系列的生化过程,最后导致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同时,在血浆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抗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有效地防止过度凝血,并使已形成的凝血块重新溶解,使血管腔再通。这几种机制在体内相互联系并制约,从而保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正常时虽然在血管内可有微量的纤维蛋白形成,但由于不断地溶解而维持了血液的流态。一旦平衡改变,就会产生各种病理现象。

天然存在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Ⅲ、蛋白C、肝素、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2抗血浆素等。其先天性缺乏可以产生高血栓形成倾向。生理性抗凝物质过多很少见。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见于机体对某一凝血因子产生特异性抗体时(获得性),可导致凝血障碍。

点击查看更多

凝血障碍知识每日更新!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