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分类:
一、溶血性黄疸。
二、肝细胞性黄疸。
(一)黄褐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2、重症病毒性肝炎①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肝炎)②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③慢性重型肝炎。3、慢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二)黄直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
(三)全身性巨细胞性包涵体病。
(四)钩端螺旋体病 卧 (Weil病) 。
(五)其他急性全身性感染所致的黄立。
(六)原发性妊娠急性脂肪肝 。
(七)中毒性肝损伤。
(八)急性醇性肝炎。
(九)心源性黄增。
(十)肝硬化。
(十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黄增。
三、阻塞性黄疸。
(一)肝内阻塞性黄疾1、肝内淤胆;①毛细胆管炎性病毒性肝炎;②药物性黄疸;③妊娠期特发性黄疸;④醇肝综合征;⑤良性手术后黄疸;⑤特发性良性复发性肝内淤胆;2、肝内机械性梗阻①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②肝内胆管结石 ;③华支晕吸虫病;④蓝氏贾第鞭毛原虫性胆管炎;⑤阻塞性黄疸型肝癌。
(二)肝外阻塞性黄殖1、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2、胆总管结石 3、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4、胰头癌5、乏特壶腹周围癌 6、急性与慢性胰腺炎 7、胆总管与肝胆管癌 、胆总管腺肌瘤病8、原发性胆囊癌 9、十M指肠球后溃疡四、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疾病。
(一)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 1、Githert综合征2、Dubin-Jolmson综合征3、Rtr综合征4、Crigl6r-Najjar综合征。
(二)获得性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
肝炎后间接胆红素过高血症。
机理:前面曾提及黄疸与血清胆红素增高有关,血清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是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不断从骨髓中产生。红细胞寿命约120d,衰老的红细胞在单核一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被破坏和分解,成为胆红素、铁和珠蛋白三种成分。这种胆红素是游离的)结合性的,不溶于水,而是脂溶性的。它与血清清蛋白紧密结合而输送,不能从肾小球滤过,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反应,故称为间接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输运到肝细胞膜之旁时,胆红素和清蛋白解离,前者被肝脏所摄取。肝细胞浆内有两种载体蛋白*蛋白与z蛋白)与胆红素结合,并输运至微粒体中,受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绝大部分结合成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这种结合的胆红素呈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直接反应,故称其为直接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排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入肠内之后被肠内细菌分解成为无色的尿胆原,其中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排出,称粪胆素。一部分尿胆原在肠内被吸收,经门静脉进人肝脏。回肝的大部分尿胆原再变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人肠内,形成所谓的“胆色素的肠肝循环”。被吸收回肝的小部分尿胆原,则经体循环由肾脏排出。
在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人和离开血液循环的速度保持动态平衡。所以正常人体中的胆红素是恒定为17.1umol/L(1mg%,其中直接胆红素约0-0.2mg间接胆红素约0.7-0.8 mg尿胆原为少量,粪便保持正常黄色。黄疸形成的过程与人体血液中红细胞的破坏、肝脏的正常功能及胆道畅通因素直接相关,三者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或故障时,胆红素就会大量反流或存留在血中,血清胆红素量就可以升高,当>34.2 umol/L(2mg%)时,即可出现黄疸。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
①大量红细胞被破坏,网状内皮系统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正常肝脏处理的能力,循留在血液中形成黄疸;
②大量红细胞被破坏所致的贫血 、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可减弱正常肝细胞的胆色素代谢功能,致黄疸加重。并导致粪中粪胆素原及尿中尿胆素原排量增加。因此,在溶血性黄疸时,血清胆红素定糊验呈间接反应,尿中无胆红素,而尿胆素原排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