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器质性心脏病(35%):
心房扑动几乎总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很少见于正常人,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狭窄 或左心房增大伴心力衰竭者最为多见,其次是冠心病 心肌硬化型,急性心肌梗死 合并心房扑动者占0.8%~5.3%,此外,也可见于心肌病 ,心肌炎 ,高血压 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尤其是房间隔缺损 ),肺栓塞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 等。
其他(25%):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胸外科手术后,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糖尿病 性酸中毒,低血钾,低温,缺氧,急性胆囊炎 ,胆石 症,烧伤 ,全身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 ,尤其是原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精神过度紧张,激动,过度疲劳等均可诱发心房扑动。偶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
预激综合征 (15%):
当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很易发生心房扑动。
药物因素(10%):
药物引起者较少见,但可见于洋地黄中毒。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系心房内环形折返机制所致心房扑动,此外自律性增高局灶性异位起搏点所致也可能是因素之一。
根据心房扑动大折返环路的缓慢传导区是否位于三尖瓣环以下腔静脉峡部,将心房扑动分为典型心房扑动,又称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联F波向下的Ⅰ型心房扑动;非典 型心房扑动,又称非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即Ⅱ,Ⅲ,aVF导F波向上的二型心房扑动,部分心房扑动系起源于肌袖组织的快速,连续,有序或无序的电激动触发或驱动心房引起频率大于250次/min的规律或相对规律的心房激动,此称肌袖性心房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