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典型症状
乏力 恶心 低热 弛张热 痴呆 不自主运动 不规则热 表情淡漠
1.潜伏期 一般为10~15天,最短2天,长者可达35天。
2.前驱期 一般数小时至3天,部分患者和重型患者前驱期不明显,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低热 ,头昏 ,乏力 ,全身不适,四肢酸痛,大多数患者为急性发病,呈急性型经过。
3.急性期病程 一般为2~3周。
(1)发热:一般起病2~3天发热达高峰(39.5~4l℃),大多数患者持续5~10天,然后阶梯状下降,经2~3天下降至正常,热型多为弛张热 ,部分患者可出现稽留热 或不规则热 。
(2)全身中毒症状:高热 时伴头痛,全身肌肉痛,无力 ,食欲缺乏 ,恶心 ,呕吐等,并由于血管运动中枢的损害,患者还可出现面部,颈部潮红 ,结膜充血 ,脉搏缓慢,部分重症患者有心肌炎表现,常有心音低钝 ,心率增快 ,心电图检查有T波改变,严重患者可以突然出现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 等。
(3)意识障碍 和精神损害:约半数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神志,意识变化,如昏睡 ,表情淡漠 ,意识模糊 ,昏迷 ,亦可出现谵妄 和精神错乱。
(4)脑膜受累的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头痛 ,以颞部及后枕部持续钝痛 多见,有时为爆炸性和搏动性,呈撕裂样全头痛,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 ,一般持续5~10天,可和昏迷同时存在,当意识清醒后,还可持续存在1周左右。
(5)肌肉瘫痪 :以颈肌及肩胛肌与上肢联合瘫痪最多见,下肢肌肉和颜面肌瘫痪较少,瘫痪多呈弛缓型,此与乙型脑炎不同,一般出现在病程第2~5天,大多数患者经2~3周后逐渐恢复,少数留有后遗症而出现肌肉萎缩 ,成为残废,由于颈肌和肩胛肌瘫痪而出现本病特有头部下垂表现,肩胛肌瘫痪时,手臂摇摆无依状态。
(6)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出现锥体外系统受损征,如震颤 ,不自主运动 等,偶尔可见语言障碍,吞咽困难 等延髓麻痹 症状,或中枢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的轻瘫 。
4.恢复期 此期持续平均10~14天,体温下降,肢体瘫痪逐步恢复,神志转清,各种症状消失。
森林脑炎一般病程14~28天,但有少数患者可留有后遗症,如失语,痴呆 ,吞咽困难,不自主运动,还有少数病情迁延可达数月或1~2年之久,患者表现为弛缓性瘫痪,癫痫及精神障碍 。
近年来国内报告,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过去有所减轻,病死率也明显降低,可能与采取免疫注射,加强对症治疗有关。
5.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分为下列4型。
(1)重型:突发高热,头痛,昏迷,迅速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颈肌和肢体肌肉瘫痪,或在发病短期出现上行性麻痹,危重患者如抢救不及时,可于1~2天内死亡,少数5~10天内或迁延数月因呼吸衰竭 等而死亡。
(2)普通型(中型):出现高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伴有不同程度肌肉瘫痪,多在7~10天体温降至正常。
(3)轻型:多有发热,头痛,头昏,食欲缺乏和全身酸痛等全身感染症状及脑膜刺激征,脑症状不明显,多在5~7天体温开始下降,逐步降至正常,无后遗症。
(4)顿挫型:仅有轻度头痛,可有恶心,呕吐,体温38℃左右,维持l~3天即迅速下降。
6.按临床神经系统表现与病理特点的分型
(1)脑膜炎 型:主要是头痛,恶心,呕吐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受累的临床表现,而无瘫痪或意识障碍。
(2)脑膜脑炎型:除脑膜炎型症状外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惊厥 ,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统体征。
(3)脑干型:除脑膜脑炎症状,还有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表现,如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瘫痪,语言障碍和吞咽困难等表现。
(4)脊髓灰质炎型:主要表现为肌肉弛缓性瘫痪。
(5)上升型(Landry型):开始症状轻,下肢出现瘫痪,此后病变随神经通路上升至颈部,可致周围性呼吸麻痹,最后为延髓麻痹。
(6)混合型:是临床上症状最重的一型,具有上述几型临床综合表现,病死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