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湿热痢: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辅以调气行血。
方药:初起用芍药汤加减。方用黄连、黄芩清热化湿解毒;当归、芍药、甘草行血和营;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大黄泻实热。兼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者,加葛根、连翘、荆芥等。挟食滞者,加六曲、山楂。
如热重下痢,赤多白少,或纯赤痢,发热较高,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滑数者可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酌加银花、芍药、枳实、甘草等。
(2)疫毒痢: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方用白头翁凉血解毒;黄连,黄柏、秦皮苦寒化湿清热。可加银花、黄芩、赤芍、丹皮等清热凉血。如高热神昏抽搐,可服紫雪丹以清营熄风。
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多,喘促,脉细弱者,是正虚邪陷、内闭外脱之证,可急服参附汤或生脉散治疗。脱证解除后、仍按原证治疗。
在疫毒痢和湿热痢过程中,若出现饮食不进、恶心呕吐、精神疲乏证候,称"噤口痢",是由于湿热疫毒蕴结肠中,上攻于胃,胃失和降,运化无权所致。可用开噤散加减。方用黄连、石富菖、茯苓、陈皮、半夏、荷叶蒂、大黄等煎水少量多次徐徐咽下,以解毒降逆。如胃之气阴耗伤较甚者,可酌加人参、麦冬、石斛、沙参等,以和胃养津。如"噤口"症状解除,仍可按疫毒痢或湿热痢进行治疗。
(3)阴虚痢:治法:坚阴泄热,扶正止痢。
方药: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去干姜。方中阿胶、黄连、黄芩,坚阴止痢;芍药、当归和血止痛;加瓜蒌润肠而泻利气机。本证不宜攻,免伤真阴。可取酸甘化阴法或从养精气治。
(4)休息痢:治法:健脾益气,清化湿热。发作时以清化湿热为主,休止时以健脾益气为主。
方药:发作时可用芍药汤或白头翁汤加减。休止时可用健脾和胃汤合香连丸。
(5)虚寒痢:治法:温补脾肾,佐以固脱。
方药:桃花汤合养脏汤加减。方用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干姜温中散寒;肉桂、肉豆蔻温肾止泻;木香调气理脾;当归、白芍和血止痛;诃子、赤石脂、罂粟壳涩肠止泻固脱;梗米养胃和中;炙甘草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