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脑病

肝昏迷是怎么回事

2016-05-30 A +

肝昏迷又称肝性脑病,是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不能将血液中有毒的代谢产物解毒,或由于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自然形成的侧支循环使门静脉中有毒物质绕过肝脏,未经肝脏加工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紊乱,久而久之,出现嗜睡、意识不清、昏迷。目前认为肝昏迷的发病机理与下列因素有关:

氨中毒学说;正常人血中仅含微量氨,不超过0.1%毫克,当大于5%毫克时就有中毒死亡的危险。血氨增高的原因有:①由于肝硬变病人对蛋白质的分解吸收不全,产生了大量氨。②由于门静脉高压时造成的门腔静脉短路,大量未经肝脏解毒灭活的血氨等有毒成分直接进入体循环。③肠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过程中,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有病变的肝脏不能将其完全清除。升高的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组织,脑组织中的氨过高,干扰了糖的氧化过程,致脑组织的能量不足,大脑因而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以致出现神经麻癖、嗜睡、神志不清,直至发展到昏迷。

其它与肝昏迷发病机理有关的因素尚有硫醇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其它代谢紊乱等。

肝昏迷应与其它引起昏迷的疾病相鉴别,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尿毒症、电解质紊乱及镇静剂过量等。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