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肛裂、肠炎等都是常见的肛肠疾病,虽然属于不同的病种,但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那就是:便血。现实中,很多人对便血都已经习以为常,认为肯定是痔疮导致的,其实这是错误的。便血还有可能是肠息肉、肛裂、肠炎、肠癌等疾病的症状,因此出现便血后,患者最忌忽视“四项检查”。
1、忌不做肛门指诊。肛指是便血体验中不可缺少的项目。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肠癌,其中直肠癌占60%,而直肠癌又多位于直肠下段,约有70%的直肠癌,可以通过直肠指诊触及,是及时发现直肠癌的一种可靠而又简便的方法。若扪及肿物及指套染血或脓血,则应考虑直肠癌、息肉病等。
2、忌不做肠镜检查。当患者出现便血时,一定要找到出血灶,不能因为病人便鲜血,简单做一下指诊触及内痔,就断定是痔出血,而应做肛门镜检查,确定痔粘膜是否有出血点或出血倾向。若痔粘膜没有出血迹象,则应建议患者进一步做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必要时在镜下取活检,以明确诊断,避免遗漏恶性疾病的诊断,而延误治疗。
3、忌不做腹部检查。对于炎性肠病等,腹部检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溃疡性大肠炎可在左下腹部触及香肠形肿块,为挛缩而增厚的结肠。克隆病可在右下腹触及固定性包块;腹部坚硬而边缘不整齐的肿块常见于晚期结肠癌,乙状结肠血吸虫性肉芽肿左下腹可触及增厚变硬的肠管。
4、忌不做化验检查分析
(1)粪便检查:对于粘液血便的患者,应检查便常规,镜检阿米巴原虫、血吸虫卵。怀疑感染性肠病者,应做粪便细菌培养查找致病菌,以便针对致病菌选择抗菌药物。
(2)血及骨髓检查:便血的患者,若伴有全身性皮下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应考虑出血性疾病。要做血小板计数、凝血机制以及骨髓涂片等方面的检查。
(3)纤维结肠镜检查:下消化道出血,除了明确的肛裂、痔疮出血以外,其他部位的出血病灶,一般都需要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来确诊。对于肠腔粘膜表面的病变,诊断率很高。但临床上有一类患者,大肠肿瘤与痔疮同时存在,常因把便血归咎于痔疮,忽略了纤维结肠镜检查,从而导致误诊。
希望广大患者莫要粗心大意,避免遗漏恶性疾病的诊断,而延误治疗。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