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是机体排除水、钠的主要器官,当肾患病时,水、钠排出减少,乃致水、钠潴留而形成水肿,称为肾性水肿。引起肾性水肿的原因有:
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潴留;
②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使体液进入组织间隙;
③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④有效血容量减少,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等。临床上根据发病机理的不同将肾性水肿分为两类:
(1)肾炎性水肿:主要见于急性肾炎,或部分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以及其他肾小球疾病。水肿主要由于:
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排除水、钠减少而发生水肿;
②球—管失衡:肾小球发生急性炎症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但肾小管重吸收则相对良好,使球—管之间失去平衡,钠、水在肾小管重吸收相对增多而致水肿;
③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使毛细血管内液过多地移向组织间隙而致水肿;
④急性肾炎时,部分患者由于血容量增加、高血压等原因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加重水、钠潴留。
(2)肾病性水肿:通常发生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及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肾病综合征。其水肿发生的机理主要是:
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病时大量尿蛋白引起低蛋白血症,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毛细血管内体液滤过增加,从组织间回收的体液显著减少,最终形成水肿。
②有效血容量减少:血浆的外渗使有效血容量减少,刺激血管内容量感受器,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利钠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多,进一步加重水、钠潴留,致水肿加重。(责任编辑:杜潇潇)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