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学界早就达成共识,即到了五十岁,无论有否症状,都要进行第一次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癌或肠息肉患者。而有相应症状者如大便带血,大便规律改变(腹泻与便秘交替)等,则应随时做检查。
但我国不少人自我保健意识薄弱,不少肠癌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其实只要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肠癌的存活率是很高的。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上的一个隆起性的病变,病理性质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结果,从肉眼观察大体相似。病理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幼年型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及炎性息肉等。息肉可能是癌前病变。有的息肉可恶变成大肠癌。肠息肉由于病理性质的类型不同,而临床表现或有差异,但主要以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为常见症状。大肠腺瘤常无任何自觉症状,而是在结肠镜检查或X线钡剂灌肠时偶然发现。大便带血或粘液血便是其多见症状,每次排便均见,并不与粪便混合,或在粪便表面;血色鲜红,量不多,夹有粘液,有时忽然大量出血;长时期慢性失血可导致贫血。位于直肠的较大腺瘤可以引起大便次数增多或肛门有下坠感,很低的腺瘤大便时可脱出肛外。在个别情况,结肠腺瘤有可能引起肠套叠、腹绞痛。儿童型息肉以便血、腹泻、息肉脱出或腹痛、贫血等症多见,有时还可并发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其血便色泽鲜红,附于粪便表面,不相混杂,出血量一般不大,甚似内痔出血。家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无症状,出现症状的年龄平均约20岁左右;其临床表现亦主要是大便带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时可见大小息肉脱至肛门。此外,患者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以及疲乏、无力、消瘦等全身症状。(责任编辑:曾毅)(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