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正文

急性肝衰竭的肝细胞移植

2016-01-06 放心医苑网 A +

急性肝衰竭(alf)病情凶险,然而假如能够留下1~2周的时间,凭借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部分患者可以转危为安,另一部分患者则可以等到合适的供体接受移植治疗。为了帮助患者闯过肝细胞失代偿的难关,肝细胞移植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

急性肝衰竭病程

大鼠药物性alf模型建立后一般经历3个阶段:肝昏迷前期(用药后0~28小时);肝昏迷发生、发展期(用药后28~96小时),逐渐出现萎靡、昏睡、麻痹,大鼠常在此期死亡;恢复期(用药96小时后),存活鼠身体状态开始好转,活动饮食逐渐增加,1周后一般不再出现死亡。存活鼠通过肝再生而恢复。

有研究者对alf大鼠模型腹腔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7天后肝细胞再生活跃。14天病理检查提示,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细胞形态未见异常。14天后,模型已经过了危险期而得以康复。

alf病人的转归主要取决于病因、入院时肝性脑病的程度、并发症和重要的感染。美国alf研究组曾报道了多家研究中心308名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在入院后3周,alf病人的生存率是67%;未接受肝移植者有43%生还,部分病人通过肝再生恢复。另有报道82名中国alf病人的转归情况,共存活41例(50%),救治无效41例(50%),存活者部分通过肝再生而恢复。

肝再生作用及机制

肝脏中主要是成熟的肝细胞、胆管细胞及胆小管旁细胞参与了肝脏再生和某些细胞的增殖重建了肝组织。其中肝细胞首先增殖,在肝脏再生中起主要作用,另两种细胞起辅助作用。同时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的共同作用促使了肝再生的启动,细胞因子能活化细胞信号系统,而生长因子能刺激肝细胞dna合成。期间主要包括启动阶段、进展阶段、终止阶段3个关键性阶段。

技术瓶颈

肝细胞移植可为患者提供暂时、有效的肝功能支持,为受体肝脏的再生恢复赢得时间。然而,如何提高移植肝细胞的活性、降低免疫排斥反应、促进肝再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减少排斥反应,我们进行了微囊化猪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期望借助微囊蛋白的包裹,阻止受体免疫球蛋白对移植肝细胞的攻击。结果表明,微囊化猪肝细胞腹腔内移植的确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有利于受体受损肝脏的再生修复。

肝细胞移植后,早期免疫排斥反应主要表现为移植肝细胞凋亡,这是影响肝细胞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肝细胞移植后3天左右会逐渐凋亡,但急性肝衰竭患者至少需要5~7天的时间才能让肝脏功能重新代偿,因此如何抑制肝细胞凋亡是肝细胞移植领域研究的热点。

研究展望

纳米材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崭新的领域。纳米材料具有大量的界面或自由表面,各纳米单元之间存在着或强或弱的相互作用。由于这些结构上的特殊性,使纳米材料具有一些独特的效应,如表面与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等。我们围绕该课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我们在金胶纳米粒子上培养猪肝细胞的研究中发现,肝细胞在纳米材料上能迅速增殖,表现出良好的功能。用于肝细胞移植的纳米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为此,我们制备了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将其置于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与普通肝细胞培养相比较,纳米培养组的肝细胞形成球形聚集体的时间明显缩短,球形聚集体的比例增加,细胞形态好。另外,对酶含量的检测也表明,纳米材料更有助于肝细胞膜的修复。

进一步将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培养的猪肝细胞移植到急性肝衰竭大鼠腹腔后,发现能够抑制移植肝细胞的凋亡,封闭抗原抗体的结合位点,减轻排斥反应,为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jbwq)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