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又称文氏二度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房间期递增型窦房传导阻滞。窦房间期(sp间期)是指窦房结(s)的激动通过窦房交接区传到周围心房肌(p)的时间,亦称窦房传导时间(sp传导时间)。但是窦房交接区的传导,不能像房室传导阻滞有p-r间期可供参考,而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只有依靠p-p间期的变化来分析。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依据p-p间期的变化特点可分为3型,即典型文氏型、变异型文氏型、不典型文氏型。
①典型文氏型窦房传导阻滞:又称okadaⅰ型窦房阻滞。
a发生机制:窦房结发出的激动在下传过程中,传导速度呈进行性减慢,直到完全被阻滞不能传入心房,这是一种传导功能逐渐衰减的表现。也可能系窦房交接区的相对不应期及绝对不应期发生病理性延长,尤其是相对不应期发生病理性延长所致。此现象周而复始地出现。
b心电图特点:a.必须为窦性心律、窦性p波。b.有p-p间期逐渐缩短而后出现长的p-p间期,并且周而复始。c.长p-p间期小于最短p-p间期的2倍。
在规则的窦性心律中出现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时,其每一周期的规律性很易识别,但在大多数窦性心律存在不同程度的节律不齐时,就增加了对阻滞周期诊断上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遇到p-p间隔呈长、短、更短、最长的规律性变化时,可按以下步骤去分析:
a测量一个阻滞周期的时限:即连续两个阻滞周期(长p-p间期)后第一个窦性p波的距离。此时限在每个阻滞周期中应相等或成倍数关系。
b测量一个阻滞周期中最短的p-p间隔的距离。
c用最短的p-p间隔的距离去除阻滞周期的时限:即得出此阻滞周期内的窦性周期数(如为小数,则进位为整数)。
d从c中得出的窦性周期数中减去一个阻滞周期中已知的p-p间隔数:等于脱落的p-p间隔数。
e用c中求得的窦性周期数去除一个阻滞周期的时限:等于一个窦性周期的间距。
②变异型文氏窦房传导阻滞:又称okadaⅱ型窦房阻滞。
a发生机制:文氏周期开始时,窦房传导时间(s-p传导时间)逐渐延长,而窦房传导间期的增量逐渐减少,在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前增量反而增加。其原因是由于窦性激动在下行性传导过程中,发生了逆行性、隐匿性传导,引起其后的窦性激动的窦房传导意外地延长。
b心电图特点:a.必须为窦性心律,窦性p波。b.窦性p-p间期逐渐缩短,其后p-p间期不变或稍长。最后出现一个无窦性p波的长间歇。c.无窦性p波的长间歇:即长p-p间期略短于2个窦性周期。
③不典型文氏型窦房传导阻滞:又称okadaⅲ型窦房传导阻滞。出现不典型文氏型窦房传导阻滞时,窦房传导的增量并非逐渐减少,而逐渐增加。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p间期逐渐延长,继而突然明显延长成一个无窦性p波的长间歇,长间歇略短于2个窦性周期。二度ⅰ型窦房传导由于有心房漏搏,所以窦房传导比例不呈1∶1传导。与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一样,可呈各种比例传导。例如:3∶2、4∶3、5∶4等,可形成“二联律”“三联律”等,或呈2∶1、3∶1等,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二度ⅰ型窦房传导阻滞表现为3∶2传导的特点为:连续两个长的p-p间期之和等于连续3个短的p-p间期之和,即p4p5+p5p6=p1-p2+p2-p3+p3-p4,或p1-p4=p4-p6。此种规律在同一份心电图中出现的次数越多,诊断的可靠性越大。当其连续出现时则表现为各种p-p间期短长交替。反复的3∶2文氏型窦房传导阻滞与二度ⅱ型窦房传导阻滞的鉴别点为:前者的p-p间期有逐渐缩短的现象,并有周而复始的特点;而后者的长间隔前p-p间期相等。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