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类对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危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心房颤动这种疾病却非常陌生。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死亡危险较无心房颤动高1.5-1.9倍。
心房颤动三大危害
生活质量的下降。心房颤动时心律不齐,心室率过快易于造成心悸、乏力等症状或诱发加重心绞痛,使病人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
影响血流。心房颤动可使心排血量下降25-30%,易于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如果是一个二尖瓣狭窄的病人发生了快速心房颤动,可能引起肺水肿。心房颤动长期存在,心室率未能得到控制还会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并发血栓栓塞。血栓栓塞是心房颤动最严重,危害最大的并发症,心房颤动病人的中风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6倍。心房颤动成为影响脑卒中发病率的惟一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见房颤是许多患者尤其是75岁以上老年人中风的致病根源。
心房颤动常规治疗
复律治疗:房颤发作时,如果由于心室率过快而产生严重的心肌缺血、低血压神志不清、心力衰竭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时,应给予急诊直流电复律。
药物治疗:用于房颤复律和预防发作的药物包括奎尼丁、双异丙比胺、心律平、氟卡胺、索他洛尔、胺碘酮及ibutilide等。各种药物在不同病例组中均报道有15%~80%的转复或维持窦律1年的有效作用。
有些房颤患者可用药物来控制心室率,要求在休息状态下心室率控制在60—80次/分左右,轻度运动时不超过100次/分。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主要有洋地黄、p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
过去20年,房颤研究的进步之一就是认识到血栓栓塞是其严重并发症,由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转变为需要预防血栓栓塞的最常见的疾病。然而,目前仍有大部分病人及非专业医生没有意识到心房颤动的危害性,对于抗凝治疗无认识或对其副作用过分夸大,使得我国在心源性血栓引起的中风防治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病人也身受其害。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确保生命质量的提高。
(责任编辑:jb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