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白喉

邹城市控制白喉效果

2009-12-08 journal.shouxi.net A +

邹城市控制白喉效果首席医学网2006年12月18日21:12:35Mon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薄祥国,王德平

加入收藏夹

【关键词】白喉

  ResultsinthecontroldiphtheriainZouchengCity.

  BOXiang-guo,WANGDe-ping.

  (ZouchengMunici-palHealthandAnti-epidemicStation,Zoucheng273500,Shandong,P.R.China)    白喉曾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急性传染病。随着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人群中形成了稳固的免疫屏障,邹城市自1975年以来连续29年无白喉病例发生。本文对历年来白喉发病、预防接种、白喉监测进行总结,分析评价白喉控制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疫情资料来源于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法定传染病报告年报。  1.2免疫监测方法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及锡克氏试验。  1.3白喉带菌调查采用咽拭子采样,用亚碲酸钾琼脂培养。  1.4疫情监测根据全国法定传染病调查方案要求进行。

  2结果  2.1白类疫苗接种邹城市自1964年开始进行白类接种,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64~1974,由于疫苗供应量少,接种人数少,接种率仅30%~50%,对于降低发病率未起到明显作用。第二阶段为1975~1979年,疫苗供应充足,开展了儿童突击接种,人群免疫水平有了较大程度提高,对于控制和消除白喉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阶段为1980年实行计划免疫至今,加强了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免疫程序,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并保持较高水平,保持了消除白喉成果。  2.2免疫监测  2.2.1免疫成功率监测1984~1994年采用间接血凝法对354名3~6月龄儿童进行了免疫成功率监测,成功率为98.24%。免疫后白喉抗毒素平均含量为0.6427IU/ml,超过了0.01IU/ml的保护水平。

  2.2.2人群免疫水平  2.2.2.1白喉锡克氏试验1983~1994对3249名1~39岁人群进行了锡克氏试验,保护率为89.56%,各年龄组保护率为86.31%~92.57%之间。  2.2.2.2血清学监测1984~1994年对1423名2~3岁人群进行了白喉免疫水平监测,抗体阳性率为92.2%,平均抗毒素为0.0451IU/ml。将监测对象按2~4,6~8,13~15,20~39分为4个年龄组,抗体保护率分别为97.54%,96.88%,92.8%,81.11%。  2.2.3白喉带菌调查1989~1998年间连续对0~40岁之间的人群进行白喉带菌检索,共采集咽拭子3239份,均未培养出白喉杆菌。

  2.3白喉发病及疫情监测  2.3.1发病情况全市自1975年终止发病至今已连续29年无白喉病例,对有记载疫情年份(1956)以来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全市共发病1929例,年均发病率20.4/10万,死亡194例,病死率10.06%,年均死亡率2.05/10万,整个流行过程可分为以下3个时期。高发病阶段(1956~1963),该时期无任何预防措施,疫情呈大流行,最高年发病率达164.2/10万,死亡率16.73/10万,病死率10.19%,年平均发病率为48.4/10万。低发病阶段(1964~1974),由于白喉类毒素的应用,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呈散发或局部小流行。年平均发病率为4.9/10万,死亡率为0.58/10万,病死率为11.79%。无发病阶段(1975年至今),该时期主要是加强了白喉类毒素的接种工作,其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均有显著提高,形成了牢固的人群免疫屏障,有效的阻止了白喉的发生和流行,见表1。  表1邹城市1956~2004年白喉发病及死亡统计(略)  2.3.2疫情监测为严防白喉病例漏报,加强疫情监测,根据全国疫情漏报调查方案,邹城市自1982年以来,每年对全市各级医疗单位进行疫情漏报调查,共调查22次,未发现白喉病例。  3讨论  白喉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在未开展白类接种前,白喉在邹城市广为流行,发病最高年份为1960年,发病率164.2/10万。自广泛开展白类接种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尤其是70年代后,随着全市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适龄儿童白类接种率逐年提高,使白喉发病得到有效控制。自1975年至今连续29年无白喉病例发生。这充分说明,通过对人群进行白类接种是消除白喉的根本途径。  根据《全国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人群中白喉保护水平达到80%以上可控制白喉的流行,达到90%以上可以控制发病,血清中抗毒素达到0.01IU/ml,即对白喉有免疫力。本市1984~1994年的免疫水平监测中,血清中白喉抗毒素阳性率为92.2%,血清中平均抗毒素为0.0451IU/ml,说明邹城市在人群中已建立了较高的免疫屏障,达到了控制发病以致基本达到消灭白喉水平,这与29年来无白喉病例发生相吻合。  由于多年无白喉病例,隐性感染机会减少,获得的免疫力随时间推移而下降。[1]因此,应进一步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覆盖率,加强DT接种,确保人群高的免疫水平。同时,加强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危地区和人群,保持我市无白喉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玉平,吴炳娟.白喉消除策略及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68.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点击查看更多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