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目前的位置:皮肤科孢子丝菌病2007-6-2419:05:10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
诊断要点:1.有外伤史,皮损好发于四肢和头面部等暴露部位。2.在入侵部位产生皮下结节及暗红色浸润性斑块,表面可呈轻度疣状增生,挤压有少许分泌物,逐渐扩大与皮肤粘连,常沿淋巴管蔓延。出现成串排列的皮下结节称为淋巴管型。一般结节呈枣大、无压痛,如不及时治疗可破溃。3.如皮损仅限于原发部位,则为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偶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称为播散型。4.脓液或组织真菌培养有孢子丝菌生长。病理检查主要为组织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和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的化脓性炎症。PAS染色在脓肿和多核巨细胞中有时可找到孢子或星状体。
治疗要点:1.10%碘化钾溶液为首选药物,口服10~20ml/次,每日3次,还可用饱和碘化钾溶液(1g/ml),由每次1ml渐增量至4~5ml,每日3次。小儿降低用量的一半。该药的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刺激。2.也可口服伊曲康唑,每日100mg,连续3个月以上。或特比萘芬,口服每日250mg,连续3个月。3.局部损害可考虑切除治疗,采用物理疗法、热疗或冷冻治疗。
鼻孢子菌病(rhinosporidiosis)是由西伯鼻孢子菌(RhinosporidiumSeeberi)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真菌病,可引起粘膜息肉,主要波及鼻部,也可波及眼,波及其他部位的粘膜,皮肤甚少波及。
诊断要点:1.常起于鼻中隔等粘膜。2.开始为丘疹,以后逐渐增大成息肉样或乳头瘤样,质软,色红。息肉由无蒂变为有蒂,逐渐增大可致鼻腔堵塞。排出物为带菌粘液,常有轻度出血。3.可波及睑结膜,也可侵犯球结膜、睑缘、眼眦及其它眼部附属器。呈小而扁的息肉,淡红至红色,其上布以白色小球体。4.皮肤型少见,常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区,早期为皮下结节或乳头瘤样,以后成疣状。5.有时可侵犯喉、硬腭、会厌、阴道、女阴、悬雍垂及肛门,阴道及肛门的损害可呈红色带蒂的肿块。
治疗要点:单个损害可作手术切除,但常复发,故宜同时作二性霉素B局部浸润注射以防复发。
【打印窗口】【在线会诊】【两性话题】【大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