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骨骨折是面部常见外伤之一,过去通常用鼻骨侧位X线平片来诊断。常规横断面CT亦可显示双侧鼻骨和鼻中隔[1]。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机的应用以及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CT三维成像技术可多角度多方位展示鼻骨骨折的类型、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并可充分显示复杂骨的解剖结构与空间立体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及矫形外科提供可靠信息。本文收集了46例鼻骨骨折病例,现将其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男38例,女8例,年龄10~51岁,平均30.5岁。共扫描52次,整复术后复查有4例。
1.2检查方法采用美国HispeedNX/i双层螺旋CT机。高分辨率扫描螺距1.5,层厚3mm,间隔3mm,管电流120mA,管电压220kV,仰卧定位,轴面扫描,采集原始二维图像范围为全鼻。首先重建图像,采用重建层厚2mm,间隔0.5mm,重叠率75%,重建后图像约113层,用3D软件对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用CTBone重建,分别于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观察鼻骨骨折全貌,并与二维软件Rfrntdetl进行对比观察。
单侧鼻骨骨折16例,其中左侧12例,右侧4例;双侧鼻骨骨折30例。
单纯性鼻骨骨折26例,其中6例凹陷畸形,8例成角畸形,线形骨折9例,其中水平方向线形骨折3例。
20例复合性鼻骨骨折,其中合并鼻中隔骨折8例,上颌骨额突骨折7例,眶壁骨折4例,多发筛骨及上颌骨骨折1例,其中4例粉碎性鼻骨骨折经鼻骨整复术后复查。
在上述患者中,1例鼻梁凹陷及1例水平方向鼻骨骨折病例轴扫不能明确诊断。
鼻骨支持鼻梁上部,保持着鼻梁的形态与高度。由于鼻部外伤力发生的不同所造成的骨折形态多样,骨折断端的移位亦不同。而实际上,除鼻骨外,还有额骨、上颌骨等均为直接支持外鼻的骨骼。因此,在外力作用下,鼻骨骨折可单独发生,但亦经常表现为复合性骨折[2]。在颜面矫形外科中,鼻骨骨折常为一种急诊手术指征。而三维重建技术可为临床手术治疗及矫形外科提供可靠信息,因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螺旋CT机没有应用之前,常规2D影像是判定鼻骨骨折的可靠方式,但随着多层螺旋CT机的应用,非凡是图像后处理方法的不断进步,3D技术可良好显示骨折线走行、移位旋转、塌陷程度及总体空间效果,因而具有2D图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早在1998年Mayer等学者就认为:在面部主要骨性支架的骨折、骨折块的移位水平骨折线的显示方面3D优于2D[3]。通过笔者对46例患者的观察研究,也充分验证了该观点。本文46例患者中,二维图像可显示骨折线,但有1例鼻骨凹陷骨折及1例水平方向鼻骨骨折病例轴扫不能明确诊断,经三维重建后可清楚显示骨折线及塌陷情况,从而提高了影像医师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还为临床医师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因此以往术前临床医师都根据2D影像思维,想象骨折处同四周结构的空间关系,不规则骨折线和水平方向骨折线走行方向,骨折累及范围及骨折块的移位旋转等,而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楚显示骨折线的全程、粉碎性骨折的移位情况及四周空间结构解剖关系,并且可以任意轴向和角度旋转,选择暴露病变的最佳视角观察[4],为颌面外科、矫形外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整复模型,从而简化了诊断思维过程,大大地方便了临床医师对病变的立体解剖熟悉,为临床医师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三维重建后可使临床医师对解剖结构立即有了整体印象,有利于术后评价。本组有4例整复术后患者经该技术检查。
综上所述,3D影像较2D影像的优势在于可通过旋转3D影像模型,从任意角度或任意方向观察,可显示鼻骨骨折的畸形改变,为临床提供更具体的解剖结构的空间改变,为临床治疗及整复提供有价值的可靠信息。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28.
2李宝实.鼻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8.
3MayerJS,WainwrightDT,YeakleyJW,etal.Theroleofthreedimensionalcomputedtomographyinrthemanagementofmaxillofacialtuauma.TheJournalofTrauma,1998,28:1043.
4罗建光,杨东益,李德泰,等.颌面部骨折的CT扫描和三维重建.临床放射学杂志,1998,17:33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