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诊断:犬鞭虫病是由毛首科毛首线虫属的线虫寄生于犬的大肠(主要是盲肠)引起的。寄生于大肠内的成熟雌虫所产出的虫卵,随粪便排出,经过15~20天变为侵袭性虫卵。此种虫卵随饲料、饮水一起进入宿主(犬)肠内,幼虫由卵内孵出,固着于大肠上,约经1个月长成性成熟的雌虫与雄虫。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显著或无症状。严重感染的患犬,呈现体温升高。虫体吸血损伤粘膜,是血便或粘膜便的原因。混在粪内的血液,多呈鲜红色,并带下痢。重症时发生贫血,患犬消瘦,食欲不振,幼犬发育障碍,甚至死亡。临床见有消化紊乱,轻度贫血,肠炎,以致出血性腹泻时,可怀疑为本病,并进行粪检,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虫卵。用2~3克粪便效果较好。鞭虫卵颜色和结构均较特殊,见有特征性小桶状的虫卵,即可确诊。在剖检时,也可在大肠内检出多量虫体和相应的病变。
(2)治疗;用羟嘧啶为驱除鞭虫的特效药,按每公斤体重2毫克口服。亦可用敌百虫,按每公斤体重0.1克拌于食物中饲喂;甘汞、山道年各0.07~0.17克,连服7~10日。口服左旋咪唑也有一定疗效,按每公斤体重5毫克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