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引起的皮肤传染性疾病。一般通过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自体接种。
【病理改变】
特征性的是表皮细胞内出现多数细胞质内包涵体,称为软疣小体。其小体挤压每个受损细胞的细胞核,使胞核呈弯月状,位于细胞的边缘;软疣小体由嗜伊红变成嗜碱性,在角质层可见多数35μm直径大小的嗜碱性软疣小体,若中心的角质层破裂,排出软疣小体,形成有中心的火山口样。毛囊性传染性软疣,真皮内有多数扩大的毛囊,其中充满了软疣小体。
电镜观察:细胞质内可见到病毒颗粒。
【流行病学】
传染性软疣为世界流行性疾病,本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儿童中发病率最高。在西方,本病发病率上升并与生殖器疱疹、梅毒和淋病的发病增多相平行。据报道,1971~1973年男性传染性软疣增加了29.6%,女性增加了25.0%。本病主要常见于儿童。此病可在公共浴池、游泳池或通过性接触传染,性接触传染主要见于性活跃的青年人,常与性交有关,故认为是一种性病,其依据有:
1)软疣皮损多发生于生殖器或邻近部位,同性恋者其皮损好发于肛周;
2)性伴之间软疣发病率较高;
3)上述性活跃人群中常伴发其他性病。本病很少发生于老人,最近报道有见于AIDS患者。如存在易感因素,对此病毒比较敏感者,损害易泛发,有报道在结节病、白血病、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者,可发生广泛的皮损。黑猩猩、袋鼠及马可自然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1周至6个月。
典型损害为受感染局部表皮细胞增生形成的丘疹,直径2~8mm,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半球形,有蜡样光泽,中心脐凹状,并含有干酪样栓塞物,丘疹呈肉色或粉红色。初期质地坚硬,成熟变软,可挤压出干酪样物。临床可分两个类型:
1)儿童型:通过皮肤直接接触或经传染媒介受感染,软疣见于面部、躯干及四肢。
2)成人型:可为性传播,软疣多见于外生殖器、臀部、下腹部、耻骨部及大腿内侧区,肛交者发生于肛门。皮损可发生于除掌跖外的任何接触部位,也可出现于唇、舌及颊粘膜、结膜等,结膜损害可伴有反应性结膜炎或角膜炎。少数损害异常巨大,称为巨型软疣,有的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称为角化性软疣。一般无自觉症状。
传染性软疣的症状及防治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的皮肤病,该病大多不是通过性交传染,可通过共用浴巾、浴池、自体抓痒引起,甚至可以集体发病。因此,讲究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很生要。传染性软疣是由一种只感染给人类的DNA病毒引起的。皮疹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小丘疹逐渐增大至绿豆大小,呈半圆型,质地饱满,无痛痒,呈皮肤色,灰白色或珍珠色,如同小水珠.故又称为水疣。
防治方法:大的软疣可用镊子或血管钳挤除内含的膏状物,然后涂以2%碘丁或3%三氯醋酸并压迫止血.小的软疣可直接涂用上述两种药,该病毒在湿热条件下传染性极大,故应定期烫洗消毒浴具,并保持干燥,以防止传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