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及早治疗在临床中重要意义 "

2009-12-07 www.zhongyi168.com A +

心肌炎是指心肌中有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病变,常为各种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对心肌炎的病原学的进一步了解和诊断方法的改进,心肌炎的诊增加,已被作为常见的心脏病之一,而病毒性心肌炎在其中发病率最高,是当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肌炎。
  心肌炎患者常诉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恶心,头晕。临床上诊断的心肌炎中90%左右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其中少数患者可由此而发生昏厥或阿斯综合征,极少数患者起病后发展迅速,出现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直接侵犯心脏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损伤有关。心肌组织受到侵害后它的再生能力弱,坏死病灶几乎最终均被纤维化及瘢痕组织所取代。因此,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与急性期坏死病灶的广泛程度有关。所以及早、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心肌病理改变,因而可有效改善预后。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针对两个方面,即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近年来研究重点在于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如何运用生物的方法进行治疗,提高人体免疫力,使机体能防御或减轻病毒导致的机体损害。
  1针对病毒的治疗
  1.1病毒感染机制实验中将病毒注入血循环后可以造成心肌炎。在急性期,主要在起病9天以内,病人或动物的心肌中可以分离出病毒,病毒荧光抗体检查结果呈阳性,或在电镜检查时发现病毒颗粒。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后产生溶细胞物质使细胞溶解。
  1.2用药目前西药常规领域针对病毒感染尚无好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对原发病毒感染提出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炎,中药抗病毒的药理研究在不断深化,并应用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比如:中药虎杖、大黄、黄连有抗巨细胞病毒的活性,能明显减少巨细胞病毒所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发生。
  2针对心肌炎症的治疗
  1)免疫反应机制实验与人体病毒性心肌炎起病9天后心肌内已不能再找到病毒,但心肌炎性病变仍继续;有些患者病毒感染的其它症状轻微而心肌炎表现颇为严重;有些患者心肌炎症状在病毒感染其他症状开始一段时间以后方出现;有些患者心肌中可能发现抗原体复合体。国外一些学者所进行的动物实验初步表明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在病毒性心肌炎中起主导作用,病毒局部作用次之;还有研究认为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是病毒性心肌炎中心肌损害的主要原因。以上都提示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有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存在。
  2.2调节免疫治疗心肌组织的再生能力弱,坏死病灶最终几乎被纤维化及瘢痕组织所取代。因此,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与急性期坏死病灶的广泛程度有关。
  近年来应用中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应用中药手段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改善心肌病理改变,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心肌纤维化程度,降低病死率。防止炎症细胞浸润与坏死扩大,生存率有所上升,这表明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中,中药清热解毒类具有炎症防御性作用,研究显示,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阶段,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活血化瘀类中药,对心肌炎性细胞浸润及坏死均较同期未治组轻;14~21天心肌纤维化也少于未治组。可以认为,由于早期应用中药可减轻心肌病理改变,因而可有效改善预后。
  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黄芪、人参对提高免疫功能及改善心功能有益[1],葛根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中亦有较好效果,在辨证组方中重用葛根,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提高心率的作用,重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有明显分解心肌纤维化作用。
  综上所述,病毒性心肌炎重在早期治疗,通过治疗减轻心肌的炎性反应,使心肌损伤范围缩小,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中西药物的运用,是要提高机体免疫力,使机体生物防御能力增强,及时杀灭病毒、清除被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不使病毒扩散,同时可保护正常心肌细胞不受损害。
  中药如虎帐、大青叶等可抗病毒,黄芪能提高免疫力,水蛭有明显分解心肌纤维化作用,可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应用,只是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正在深入研究。
  近年来研究重点是,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能否有效地应用具有调节免疫类中药,进行炎症防御作用的治疗。目前已通过大量动物实验证明,诸如太子参、虎帐、胆南星、等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尤其是发病的前10天之内应用,可极大地改善心肌病理改变,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病死率,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病毒性心肌炎急性阶段因损伤面积小,心肌纤维化斑痕组织还没有形成,所以及早治疗致关重要。
[留言本][][][][打印][收藏]上一篇文章:心肌炎下一篇文章: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