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晨范文网>>医药护理论文>>医药学论文>>正文残胃癌致病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VIP俱乐部|会员好评|代写材料|发表论文|支付中心|好评人数(人)
作者:唐毓林,叶海洪,李振洪,张涌泉,甘雨,许景洪,李立志,黄文文,黄正锋
【摘要】目的探讨残胃癌发病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30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化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残胃癌以腺癌为主,多见于胃空肠吻合口,距第一次手术时间平均为16.8年;原行Billroth-Ⅱ式胃手术25例;残胃过大23例;不吸收缝线残存及异物反应19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20例。结论残胃癌的发生与十二指肠胃返流、胃内细菌过度生长、胃粘膜细胞营养环境改变、HP感染、残胃过大、不吸收缝线残存及距第一次手术时间长等因素有关。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望减少残胃癌的发病。
【关键词】肿瘤,残余;胃肿瘤;病因;预防;腺瘤;胃切除术
胃部分切除术后易发生残胃病变,残胃癌是主要病变之一,已成为胃外科的新课题。1922年由Balfour首先描述,国内陈寿康于1974年首次报道。近年来大量资料显示[1,2],胃切除使残胃癌发病呈增高趋势,其发生率为0.6%~21.4%。现将1986~2006年我院收治的30例残胃癌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残胃癌发病的可能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残胃癌患者,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41~79岁,平均56岁。手术原发病均是溃疡病患者。原溃疡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1例,胃窦部4例,胃体部2例,复合溃疡3例。残胃癌发生距第一次手术时间:5~10年2例,11~15年7例,16~20年16例,21~25年5例,平均16.8年。
1.2手术探查结果①原手术方式:原行Billroth-Ⅱ式胃手术25例,Billroth-Ⅰ式胃手术4例,Billroth-Ⅰ式加胃迷走神经切断术1例。②残胃大小:按术中所见的解剖标志及残胃容积判断,残胃>50%占23例,残胃<50%占7例。③残胃癌发生部位:胃空肠吻合口23例,其中6例累及输入袢,5例累及输出袢;胃十二指肠吻合口1例,近贲门小弯侧1例,胃体2例,全残胃2例,贲门部1例。④不吸收缝线残存及异物反应:本组有19例残胃癌组织中发现不吸收缝线残存,残存缝线的周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组织增生、水肿明显。镜下可见粘膜充血、水肿,部分呈萎缩性炎症改变。⑤残胃癌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高、中分化腺癌5例,低分子腺癌18例,粘液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3例。根据国际TNM分期标准,Ⅰ期2例,Ⅱ期8例,Ⅲ期12例,Ⅳ期8例。
1.3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术前行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21例,阴性9例;术前胃镜下活检残胃粘膜组织作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22例,阴性8例;术后组织切片作Giemsa染色见典型HP占21例,9例未见典型HP。以上3项中任何2项阳性,可诊断为HP感染,本组20例符合HP感染的诊断。
2讨论 残胃癌分为狭义残胃癌和广义残胃癌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因胃良性病变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在残胃发生的原发肿瘤;后者还包括因胃癌或者其他恶性病变而行胃部分切除后,在残胃出现的原发性胃癌,多发生于术后10年以上[3]。好发部位是胃空肠吻合口,其次是胃体和贲门部,亦可弥漫发生于整个残胃,以腺癌为主。影响残胃癌发生的因素较多,病因复杂,针对病因采取预防措施可望减少残胃癌的发病率。
2.1残胃癌的致病因素
2.1.1十二指肠胃返流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由于解剖生理改变,失去幽门的抗返流作用,存在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肠胃返流现象。对不同术式的胃肠吻合术后返流定量研究表明[4],不同的胃肠吻合术后返流程度有差别,返流量由高至低排列分别为Billroth-Ⅱ式吻合、Billroth-Ⅰ式吻合、Roux-en-y吻合,三者之间、两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Aoyagi等[5]研究表明Billroth-Ⅱ式胃肠吻合术后残胃癌的发生与十二指肠胃返流有关。在十二指肠胃返流中,造成粘膜癌变的因素较复杂。动物实验研究发现[6],胰十二指肠液返流组的大鼠癌变发生率高达71.4%,认为胰液有诱发粘膜癌变的作用。另一方面,Dixon等[7]研究表明,胆酸对胃粘膜有破坏作用,胆汁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