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历摘要 患者,女,42岁,近3头晕乏力,稀便2~3次/d,腋下体温持续在37.8℃~38.2℃之间(多在下午)流感”、“风湿热”、“发热原因待查”等,并住院治疗。每次均用“青霉素”或“红霉素”等抗生素,抗病毒药物以及激素等,治疗约半个月左右后,腋下体温方降至37.5℃,但停用上述药物1周左右低热又复出现。查体:患者神智清,身体消瘦,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化验:白细胞计临床检查,考虑患者为“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给予“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进行诊断性治疗,同时停用其它 2讨论 近10余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患者发病年龄向中老年推移,且很大一部分患者没有明确的结核病家族史和密切接触史。淋巴结结核是比较常见的肺外结核之一,其中以颈淋巴结结核多见,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较为少见。同时肺外结核病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多样,增加了诊断的困难。重视病史和体检是诊断的基础。对于长期发热、盗汗、厌食、消瘦的患者,应考虑有结核病的可能,除应寻找肺部结核病灶外,对肺外结核也不应忽视。与发热相伴随的局部或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往往可以为诊断提供较为重要的线索。结核菌素试验对结核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结核病灶活检有肯定价值;诊断性治疗也可作为重要方法之一。 对结核病的治疗一定要按照国际抗痨学会的标准治疗方案,持续不间断地完成全疗程,以免造成治疗不彻底和耐药菌的出现。
作者单位:264309山东省荣成市石岛镇卫生院
(收稿日期:2004-10-21)(编辑含秋)